无冕之帅——粟裕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两点半,周恩来总理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份军衔状,递给了时任参谋总长的粟裕。纵观粟裕大将的一生,人们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无冕之帅。1907年8月10日,湖南怀化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诞生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将领之一——粟志裕(粟裕幼名)。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内,这个名字将令无数敌军将领谈虎色变。
早在1926年,粟裕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投笔从戎,参加了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粟裕的身影出现在南昌城门下。进军潮汕失败后,粟裕转战粤、闽、赣、湘直至井冈山。此时的粟裕虽仅20多岁,却已显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此后,这位侗族小将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历次反“围剿”斗争中由连长一直升任为军团参谋长,由基层指挥员锻炼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高级指挥员。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战略转移,而粟裕则接受了更为艰巨且重要的任务——留在南方组织部队同敌人打游击。粟裕的部队在这一时期的实力极弱,但面对重兵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却硬是坚持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到来。粟裕的三年南方游击战争,真正锻炼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使粟裕的游击战思想向运动战思想转变,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运动战思想,积累了大量作战经验,这也为他后来在诸多重大战役中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奠定了基础。尽管粟裕在这一时期的部分战役中损失惨重,但却获得了林彪的高度评价“险中求胜”。
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后,粟裕所部在防备国民党军队的同时开始全力抗击日本侵略者。当时的日军气势正盛,军队都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极强。但就是在这样敌强我弱的境况下,粟裕仍然率部在水阳镇伏击战,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频传捷报。1945年,粟裕更是直接指挥了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共歼日伪军9200余人,彻底拔除了仍在华中负隅顽抗的日军。
此时的粟裕,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与磨砺,打硬仗,打险仗,打巧仗的本领被磨练至炉火纯青。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假和平被揭穿,内战一触即发。中共决定寻机与敌进行战略意义上的决战。经验丰富,用兵巧妙又敢打硬仗的粟裕自然是指挥者的不二人选,就这样,粟裕迎来了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淮海战役。
早在1947年1月,粟裕就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其中,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更是一举歼灭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仅仅是在战略决战的预热阶段,粟裕就展示了他40年指挥战役的功底。这位既非黄埔,又非保定军校出身的将军已经在气势上碾压了科班出身,自诩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将领们。
此时,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是在“十二月会议”《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基础上,对破解中原战场的僵局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想:由粟裕率领华野1、4、6纵先期渡江,;而后,3、8、10纵随后跟进。主席甚至已经计划好了设置东南分局和东南野战军。但就在此时,时任华野副司令员的粟裕却提出了恰恰与中央的部署相反的战略。1月22日,著名的“子养电”送到毛主席手中,粟裕使用了“斗胆直陈”一词,反对渡江南下,认为南下的部队还是留在在中原,和刘邓协同打几个大的歼灭战,把敌人有生力量消灭在江北。此后,粟裕总共向中央发了三份电报,反对南下,建议留在中原。
主席从谏如流,令粟裕和陈毅到城南庄汇报,粟裕面对中央的几大核心,侃侃而谈。最终,中央同意了粟裕的计划,粟裕也向主席立下军令状,留在江北“包打”敌军嫡系王牌。至此,粟裕扫清了通往战神之路上的一切障碍。华东主将,去吧,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自己光辉的名字——粟裕!出击!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部队40万。在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仅伤亡13万余人。淮海一役,大大加快了全国的解放进程,毛主席称此役将“解放战争提前了一年”。又称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战争进程中,粟裕的卓越指挥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围歼了黄百韬兵团。与此同时,他还大胆从华野分兵给中野以围歼黄维兵团。粟裕以登峰造极的指挥技术和艺术彻底威慑了国民党反动派。

淮海战役,不仅仅是粟裕一个人的高光时刻,也是解放战争的巨大胜利,自此,江北再无大战,国军主力精锐损失殆尽,众多国军主要将领被俘,致使五大主力全军覆没的蒋介石不得不龟缩于长江之南。自此,粟裕的名字完全可以与拿破仑,隆美尔,朱可夫等人并列与世界上最伟大的将领之列。但此时,战绩斐然的粟裕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帅。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按照评定军衔的原则准备授予粟裕元帅军衔。但是粟裕在得知后,却主动向周总理提出辞帅。粟裕深知自己没有参加过长征,而且仅仅是华野的代司令员,且在抗战时期的功绩相比之下并不突出,又并非建军元勋。就这样,尽管毛主席评价:“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粟裕还是成为了新中国第一大将。
这并非粟裕第一次辞帅,早在1945年,中央就决定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两让司令,最终任副职,并因此在军中收获了极高的威望,人们通常把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称作陈粟大军。1950年,中央考虑志愿军司令员的人选时也首先想到了粟裕,但因粟裕头疼旧疾再次发作,不得不赴苏联治病,林总又不打无把握之仗,才更换为彭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军逐步进入了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的新阶段。粟裕又先后担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在新的形势面前,他继续保持和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的“长征”。他着眼于新形势、新特点,从我国国情军情出发,针对反侵略战争面临的问题,对我军的战略方针、作战指导、国防建设、战场建设等,进行了艰苦而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他以极大的精力指导加强海军、空军和陆军技术兵种的建设,加强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各级司令部的建设,加强合成训练和民兵建设,为使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而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建树了重大业绩。
陈毅同志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在功劳和荣誉面前,粟裕同志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作风。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党,归于人民,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从大局出发,光明磊落,勇于自我批评,为下级承担责任;他和蔼可亲,待人以诚,尊敬长者和上级,关心同志和部属;他自奉节俭,艰苦朴素,从不以权谋私。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忠诚党的事业,不埋怨,不消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一以贯之地竭尽全力为党为革命努力工作,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1984年2月5日,粟裕同志不幸与世长辞。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粟裕同志以他革命的战斗的实践,建树了伟大功勋,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的高尚品德,他实事求是的革命创造精神,他一生积累下来的深邃的战略思想,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精辟的军事论著,给我们留下了进行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指导未来作战的宝贵财富。粟裕同志永远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学习的楷模。
最后,谨以粟裕同志的一首诗,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向每一位共和国的奠基人致以革命的敬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