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医疗兵武器皮肤【R重型轰炸机】历史背景科普:一战德军的巨型轰炸机
战地1医疗兵主武器【蒙德拉贡自动步枪】有个一看就知道与飞机有关的精英皮肤:“R重型轰炸机”(Riesenflugzeug)。事实上,与“包戈尔”一样,这个精英皮肤同样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军轰炸机有着直接关系。

1914年,在当时掀起了德国航空狂潮,并在后来成为德国陆海军第一种远程飞行器的齐柏林飞艇的发明人:【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颇有远见的认识到飞艇迟早会被历史淘汰,天空的未来注定属于飞机。于是在同年9月,齐柏林伯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航空器概念:Riesenflugzeug,意为“巨人飞机”。根据伯爵的设想,这种远航程飞机将至少配备3台大功率发动机,而且它的体型将远超当时世界上任何一种飞机。
在聘用了一群来自博世(Bosch)公司的工程人员后,齐柏林伯爵便在租借自戈塔飞机制造厂的一个库房内成立了专事这一方面研发的VGO设计联盟。这个集中了多位知名设计师的联盟里面包括这样一些在德国早期航空史上极其重要的名字:亚历山大·鲍曼(Alexander Baumann)、克劳迪乌斯·道尼尔(Claudius Dornier)、阿道夫·罗尔巴赫(Adolph Rohrbach)等等。
1915年4月,VGO设计联盟成功试飞了他们的第一款作品:VGO.I型飞机。这种专门为德国海军空勤队量身订制的飞机从问世开始就表明了齐柏林不甘心局限于双发轰炸机常规设计的决心——这是一种三发轰炸机,装备了3台240马力的迈巴赫Mb.Ⅳ水冷发动机,其中2台在前面拉,1台在后面推。该机个头十分巨大,翼展达到惊人的42.2米,可以说从这时起就为齐柏林的“巨人”系列飞机定下了一个体形标杆。后来军方觉得3台发动机还是不够给力,于是又额外增加了两台。
1916年2月16日,VGO.I型飞机被德国海军空勤队所接受,并被重新命名为RML.I,意为“德意志帝国海军路基飞机1号”。1916年7月,这架飞机抵达了东线,执行远程战术任务。遗憾的是,它最后在1917年3月10因事故坠毁了。



1916年初,为了避免日益增强的协约国空中力量的破坏,齐柏林飞艇公司在柏林近郊的斯塔肯建设了一个新工厂,同年6月15日,VGO设计联盟开始搬迁到斯塔肯并在8月1日改名为【G.m.b.H飞机制造公司】。而它们的作品也不再以VGO命名,而是变成了【齐柏林.斯塔肯R】,这个R就是德语“Riesenflugzeug”的首字母,根据德国陆军空勤队的定义,R型飞机是至少安装了3台引擎的远程重型轰炸机。战地1蒙德拉贡步枪皮肤【R重型轰炸机】,就源自于此。

在此之后,G.m.b.H公司陆续推出了成功的【齐柏林.斯塔肯R.IV重型轰炸机】和麻烦不断,但总体性能不凡的【齐柏林.斯塔肯R.V重型轰炸机】,这两架飞机都被德国陆军空勤队所认可并派往东西两线执行远程轰炸任务。


但事实上,发展至此,在航程和载弹量方面均属翘楚的齐柏林.斯塔肯R型轰炸机仍然没有一架获得量产订单,主要原因是它们复杂的动力装置属实不咋可靠。军方实在是没有信心去订购这样的军用飞机。
于是,在下一代作品中,设计者取消了机头螺旋桨和耦合双发动机以及匹配的减速器。机头螺旋桨虽然为飞行提供了强大牵引力,但相应配置的高起落架增加了可怕的“拿大顶”事故的发生概率,而耦合双发动机的减速器成本太高,而且在运行过程中并不可靠,即使是在制造中严格把控并配备最高超的技术人员来维护,也无法解决问题。
1916年底,新飞机在斯塔肯完成了首飞,并于次年6-7月获得了德国陆军空勤队巡检员的认可。被打动的军方最终以55.7万马克的单价下发了量产订单。这飞机就是一战时期唯一实现量产的R重型轰炸机:【齐柏林.斯塔肯R.VI】。
不过,R.VI型轰炸机结构实在复杂,所以即使4家企业共同生产也不过制造了18架出来,而最终真正参战的是13架。此外,这飞机的体型非常巨大,普通机场无法承受,所以德军只好在东线给它制造专门基地,并为每架该型飞机配备了五十名地勤人员伺候。


不过,齐柏林.斯塔肯R.VI可谓是一战最有力的量产重轰,该型飞机拥有11460千克的最大起飞重量和42.2米的惊人翼展,而在二战中翼展超过42米的也只有美国的B-29重型轰炸机。相比之下,战地1里面广为人知的【伊利亚.穆罗梅茨重型轰炸机】的翼展只有32米,最大起飞重量也不过7000千克。
值得一提的是,齐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可达惊人的2000千克,是一战轰炸机载弹量之最,而同为四引擎轰炸机的伊利亚.穆罗梅茨也不过是800千克。




1917年6月28日,第一架齐柏林-斯塔肯R.Ⅵ交付部队,接着出厂的飞机陆续装备了第500和第501“巨人”飞机分队,起初于东线实施作战。当年8月,这些飞机以库尔兰(Kurland)为基地,对俄国境内的目标实施了打击。为策安全,R.Ⅵ执行的差不多全都是夜间任务,每架装载炸弹不超过770千克,出击高度在2000—2400米之间,每次任务持续飞行时间为3—5小时。
这时,德军正集中双发及多发轰炸机的力量,对以伦敦为首要目标的英格兰南部地区展开战略空袭。此前,德国人对轰炸机的认知还要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甚至也落后于俄国。他们将远程轰炸任务完全交给齐柏林飞艇,但当飞艇的损失达到了让人不堪忍受的地步时,德国人终于下定决心用轰炸机来替代飞艇了。
当时德国军方对轰炸机的要求是:多发、航程长、载弹量大。第一种符合条件的机型是戈塔G型轰炸机,而就在戈塔式让伦敦人大感头痛之际,另一些更庞大、更可怕的轰炸机也即将加入空中入侵的行列,它们就是齐柏林的“巨人”轰炸机。在东线的短暂行动后,第500和第501分队在1917年夏天从东线调往西线,其中第501分队入驻比利时的根特(Ghent),第500分队入驻法国的加斯提尼(Castinne),构成对英国本土的新威胁。
1917年9月17日是R.Ⅵ首次轰炸英国的日子。之后,“巨人”们经常和戈塔式结伴同行,联合对伦敦或其他英国城市实施轰炸。从1917年12月到1918年5月,这样的行动共上演了11次,投下了总计27吨的炸弹。

R.Ⅵ分队通常每次出动5架对英国实施夜袭,这种夜间远距离空袭需要借助月光、无线电引导以及作为地标物的泰晤士河来定位,往返飞行距离通常在550千米左右,耗时7小时。这种夜间轰炸虽然辛苦而又危险,但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居然从来没有任何一架R.Ⅵ重型轰炸机损失在英国上空,只有两架是在返航时坠毁的。相比之下,戈塔式轰炸机在英国领空中被击落了28架。看起来,巨大的体形也为R.Ⅵ带来了足够的安全感。
齐柏林公司的巨型轰炸机家族在实战中表现出的强悍实力让德国的其他航空企业也开始研发自己的R重型轰炸机,但这些飞机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么是胎死腹中,要么就是服役后被齐柏林轰炸机抢完了风头,也没能留下什么战绩于世。

倾注了德国陆军大量精力的R重型轰炸机并没有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什么影响,但是这些凝聚了早期航空先驱者心血的飞行器依然在百年航空发展历史中留下了不灭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