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的伤害真的都可以被原谅吗?”| 豆瓣8.9 《黑暗荣耀》第二季回归


《黑暗荣耀》作为一部涉及校园暴力题材的黑暗风复仇剧,讲述了校园暴力被害者文东恩,被迫退学后开始筹划向朴妍珍为首的加害者们复仇,当仇恨成为生存的动力,似乎没有做不到的事。无论是被家暴,还是在其它方面遭受伤害,受害者最终选择原谅,似乎都是“更怀有爱意”、“更得体”甚至“更道德”的。但是,所有的伤害真的都可以被原谅吗?原谅是一种必然有益的选择吗?
原谅——停止对(冒犯者)的不满,放弃对(侮辱)的愤怒,或放弃要求补偿来作为代价。谈回原谅这个行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种主动意愿,包含两种心理过程。首先要解决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其次才是改变对另一方的态度。
在这两个过程中,自己情感的改变往往会比对另一方态度的改变先发生。一个人既要面对原谅心理或现实上的一个事件,也决定要不要去原谅一个加害者。因此,要理解原谅这个行为,绕不开三个元素:受害者、加害者和创伤。
在道德伦理范畴的事件里,加害者势必会受到谴责,但受害者遭受创伤后选择原谅,也要被有的人嘲,不原谅又要被有些人说肚量小。原谅,还是不原谅?真的太难了。
忘记不等于原谅
在《奇葩说》第四季一个关于原谅的辩题讨论中,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将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紧接着,蔡康永说:“那不是原谅,那叫算了。”
原谅总是和忘记绑在一起。但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原谅不会因为时间或遗忘就被解决。有时候,我们早上起床还带着昨夜生气的情绪醒来;分手很多年后,也会在某一瞬间发现原以为消失的痛楚还在;有时,我们也会轻易地就被很久以前经历过的不公平的事件再次击溃。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忘记一个创伤事件,在哀悼和原谅的过程中是为时过早的。即使这个事件本身不再占据我们的意识层面,与之相关的情感记忆却停留在了前意识水平(Akhtar, 2002)。也就是说,如果未来再出现和这个创伤事件类似的情境,我们不但能清楚地记起,还会重新经历一遍创伤体验。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可以被原谅
原谅其实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我们并不是都可以做到以德报怨的圣人。对有的人来说,只要对方道歉悔改,没有什么是不能原谅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无论如何都弥补不了已经造成的创伤。
当你表达了原谅,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恰好抹去了加害者不想要承担的后果,削弱了ta们的愧疚和罪恶感,于是伤害再次发生。
尤其是像酷刑、虐待和侮辱这样的伤害,一般人本身就很难轻易地进行心理代谢。如果在这个时候,不管是别人或自己再继续坚持理想化的仁慈,都可能会让受害者对自己无法原谅的状况,感到内疚和自责。
原谅是你的能力不原谅是你的选择
大多数人不缺乏原谅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别人经常劝我们原谅的原因。有些人可能认为,一个人做不到原谅,就代表ta缺乏原谅的能力、胸襟狭小;而自己可以做到原谅,意味着自己的心智更成熟。社会比较带来的道德优越感让ta们感到满足。
同时,ta们也以这样的道德标准要求他人,希冀其他人都能通过原谅达到一种更好的心智状态。说出“我原谅你”这句话本身并不难。也有些人嘴上说着这样的话,却只是想显示自己在道德上比较优越,甚至想借此控制那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这个时候原谅的潜台词是:“我原谅你,因为你很糟糕,你应该觉得内疚。”但其实,这种自我为是的态度,根本与真正的原谅无关。
不原谅是一种道德选择,你有拒绝原谅的自由,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我们做出这种选择。比如小时候,隔壁邻居家的玩伴抢了你的玩具,你又急又气,想要回自己的东西。但父母却替你原谅了对方,并告诉你做人要大度。你感到不公平又无计可施,甚至感到父母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在自己受伤的心上又补了一刀。
太多时候,人们都把原谅的责任置于承受错误的人的身上,而忽略了犯错者的责任。

除了原谅还能怎么走出?
面对创伤,我们无法帮每个人做出最好的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原谅绝不能急于求成。此刻,我们可以等待。 这段时间里,加害者可能会主动道歉并提供补偿,你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最重要的是,看看你当下的心境是否足以帮助你从创伤中恢复过来。 与此同时,和加害者保持距离,可以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也能让你一个人沉淀下来,调节情绪,对发生的事情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记住,原谅本应该是由加害者争取的,而不是你欠别人的。
承认并接纳自己不准备原谅的事实 给予原谅应当发生在你真的想要原谅的时刻。Charles Klein在他的书中提出“转变时刻”的观点,他认为,当一个人由生气、感到不公平,转变为释放仁慈和善意的时候,ta才有可能合理地选择原谅。 可是,我们真能等来这个“转变时刻”吗?未必。 如果到最后,你还是觉得原谅不会让你更好过,并不准备原谅,那就大方地承认这个事实。我们不需要任何理由去做出假原谅的样子,或为此感到愧疚而苛责自己。也不必逼迫自己“从原谅中成长”;在痛苦和挣扎里,我们或许已经学到了很多。
如果再有人跟你说:“原谅吧。”
你就回ta:“请你也原谅我的不原谅吧。”
有时候,“宁可自损八百,也要换你一千”,是一种高自尊水平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并且承认自己的愤恨、选择不原谅,也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从创伤中恢复。


- 正文到这里就结束啦 -
很多人在问咨询师为什么值得接受心理咨询时,总是会问:是因为它会让我变得快乐吗?然后咨询师通常会回答:它并不是单纯的让你变得快乐,而是会极大地增加你幸福的深度,和真实性。它尊重你悲伤的宣泄之美,它也为生活之中存在的,介于悲喜之间的各种情绪,提供一个非常必要的空间。
快乐只是许多健康、有用的重要情绪中的一种。在咨询中你会得到允许和支持去感受人类全部的情感,而不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也许你很难理解这多么得具有变革性,直到你看到它在你生命中闪耀的魔力,我知道我自己试过之后才明白.但说了这么多,这种深刻而有意义的体验,真实的感受比抽象的解释更好。
所以去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