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
今日一个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原文抄录如下 孤独应该被享受,还是应该被拯救呢? 爱情可以拯救孤独吗? 社交可以缓解孤独吗? 我们可以享受孤独吗? 在回答这几个问题之前,我想我们要先思考,什么是孤独? 首先,看看孤独所指的人群。孤,指幼年丧失父母的儿童,或是皇帝。独,指老年丧失儿子的老人,因为时代的进步,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年丧失儿女的老人。那么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孤独,指的是丧失父母的儿女或丧失儿女的老人。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征便是失去了至亲之人,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恐怕没有比父母儿女更亲密更令人心安的关系了。那么还有一些,虽然丧失父母,但在其他亲人的照顾下长大,并得到了足够他觉得幸福的关注的人,或许就会把那些照顾他成长的人视为至亲之人。同样,在帝王家庭,他或许并未丧失其母,但因为其家庭的特殊性,恐怕没有常人那般的感情。 在孩童时代,大多数人会十分期盼父母外出办事,那样他们可以玩他们想玩的游戏,看他们想看的电视,不必时时刻刻学习。在成年后,却又变成了父母看着我们一次次外出,周期一次接一次的变长。可我们依然不会有什么担心,若是有人告诉小时候的你,父母出去后不再回来,恐怕没有孩子还会开心的玩乐。如果告诉成年的你,这是你与父母最后一次相见,恐怕多光明的前途也没法让你离开。我们始终坚信,不管我们走到哪,不管他们走到哪,我们总会找到他们,只是他们可能未必确切的知道你在哪里。这种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单向的,父母承担了你在崩溃时有人可诉的责任,是你心里上的最后一颗稻草。那么自然也有把最后一棵稻草寄托在旁人身上的人。 如此,孤独跳出了它所指定的人群,变成了一种十分主观的情感。它所指定的人群,是那些无法找到一个可以放心的,无所不说的情感寄托者的人。那么第三个问题便迎刃而解,孤独并不会因为社交儿缓解,那只会让你在干戈寥落后更加寂寞。那些人(不论是老人,孩童,或是帝皇)都非无社交的人,甚至帝王的社交恐怕只会更加劳神费心。社交只是一个假象,它会让你在社交时产生你似乎有了情感寄托的假象,但耳畔归于平静后,你是否说了你想说的,你是否得到了你所真正需要的情绪,却只有自己知道了。 爱情能否拯救孤独?答案却也明显起来,孤独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找到那个可以让你无条件,时时刻刻相信的寄托。他甚至未必一定要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宠物,一个爱好,只要是能让你在崩溃时,还有一个退路的事物。父母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与我们逐渐脱节,这不是个应该指责谁的事情。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始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他们的成长环境。这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的想法总会和他们有所不同,甚至完全冲突,这也许是社会进步的根本 只有新思想的不断产生,才会改变社会的整体意识。所以一个好的伴侣,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在一个相同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自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寄托。 自然在我看来,孤独是无法被享受的,孤独是精神上的失去,并非“独自”。那些说享受孤独的人,他并不是在感受孤独,他们同样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不过是另一种精神寄托罢了。在你感受到孤独时,你走在街上,身旁是川流不息的人群,远处的霓虹灯在闪烁,车辆也并不为你停留,这要让你如何享受?这时候你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可以让你放松的拥抱,或是其他让你振作起来的活动。在做这些事情实,我们恰恰在摆脱“孤独”这种情绪,又何谈“享受”? 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孤独到底应该被拯救,还是被享受?我们依然秉持上文的观点,孤独并不能被享受,那它是否应该被拯救?我想这种情绪确实太过沉重了,一但被察觉,会为对方带来极大的压力,这样沉重的感情,不应该随意加之于人。或许寻找其他途径,比寻找一个人要简单的多,也更可靠。 孤独在目前的我,仍把它看做一种十分悲伤的情绪,它或许值得被拯救,但在那之前,自救或许才是孤独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