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96分是什么体验

高中历史
七种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目录
干货模板
一、原因类
(一)万能公式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 模板2. 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
● 模板3. 近代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
● 模板4. 工业发展的因素
● 模板5. 改革成败的原因
● 模板6. 列强发动战争的背景
● 模板7. 改革的背景
● 模板8.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 模板9. 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
● 模板10. 阻碍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二、影响类
(一)万能公式:
● 模板1. 国家机构(政府)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 模板2. 科技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模板3. 改革的影响
● 模板4. 经济发展的影响
● 模板5. 制度、政策、法令等的影响
● 模板6. 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 模板7. 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三、认识类
(一)万能公式: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制度创新的认识
● 模板2. 对当今国际关系的认识
● 模板3. 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 模板4. 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 模板5. 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 模板6. 对外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 模板7. 中外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四、特点类
(一)万能公式: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改革的共同特点
● 模板2. 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
● 模板3. 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五、变化类
(一)万能公式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经济发展状况变化
● 模板2. 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 模板3. 封建王朝的发展趋势
● 模板4. 社会发展的趋势
● 模板5. 科技发展的趋势
● 模板6. 民族关系的变化趋势
● 模板7. 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与趋势
六、目的类
(一)万能公式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战争类的目的
● 模板2. 变法与改革、运动与革命的目的
● 模板3. 制度、政策、措施、方针、法律制定或颁布的目的
● 模板4. 资产阶级文献
七 、评价类
(一)万能公式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战争类评价
● 模板2. 事件类评价
干货模板
一、原因类
(一)万能公式
→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 国家长期的统一,社会比较安定。
② 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③ 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 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
⑤ 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细化,促使人们通过交换互通有无,促进商业发展。
● 模板2. 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
① 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② 思想解放运动引领了社会的发展。
③ 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补充:① 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实行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备注:特指古代社会)
② 统治者重视教育,选用贤才。(备注:特指古代社会)
③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生产。(备注:特指改革开放后)
● 模板3. 近代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
① 14、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定下来,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聚集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 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 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④ 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科学技术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
● 模板4. 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 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 经济发展的促进。
③ 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④ 领导者的正确政策和政策的持续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本国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⑤ 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
● 模板5. 改革成败的原因
(1)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 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 要求改革的改革派力量强大,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③ 改革的措施得当。
④ 出现有利于改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
⑤ 国家最高领导的支持。
(2)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 顺应改革趋势,但是改革的措施不得当。
② 改革领导人个人的局限性。
③ 国际环境对改革不利。
④ 改革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守旧势力的强大;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态度不坚定。
● 模板6. 列强发动战争的背景
(备注:适用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美国侵朝战争;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等事件的背景)
① 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以征服世界、改造世界。
② 开拓殖民地,争夺霸权。
③ 根本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他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④ 被侵略国家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其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补充:民族矛盾激化,义和团运动兴起。(备注:仅适用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模板7. 改革的背景
(备注:适用于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戊戌变法、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改革开放等事件的背景)
① 生产力有了大大的提高,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发展。
② 原有的社会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补充:① 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缓和国内矛盾,巩固统治。(备注:适用于商鞅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
② 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备注:适用于商鞅变法、洋务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③ 顺应民族融合,历史潮流的趋势。(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备注:适用于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⑤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经济发展,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备注:只适用于罗斯福新政)
● 模板8.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① 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推动,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② 社会矛盾的尖锐。
③ 政治家的不懈努力,人民与新兴阶级的支持。
补充:① 受外来文明(或原有民主习惯)的影响。(备注:只适用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古希腊民主政治、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② 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备注:只适用于古希腊民主政治)
● 模板9. 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
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② 统治者个人的雄才大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有效的统治措施。
③ 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
④ 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
⑤ 文化的繁荣。
⑥ 民族之间有共同的联系。
● 模板10. 阻碍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① 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制约。
② 农业、手工业发展程度的制约。
③ 战乱频繁,政权分立,社会动荡。
④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类
(一)万能公式:
(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 模板1. 国家机构(政府)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① 加强政府的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② 发展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
③ 加强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
④ 制定政策,协调对人民的管理。
⑤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融。
⑥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⑦ 大力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
● 模板2. 科技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科技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
①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② 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 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④ 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⑤ 促进了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影响社会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发展。
(2)科技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科技的发展除了造福人类同时,还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灾难。(备注: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三次科技革命)
● 模板3. 改革的影响
(1)成功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改革开放)
① 缓和了社会矛盾或克服了社会危机。
② 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③ 使社会稳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④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
补充:① 巩固了国家统治。(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
② 加重了广大底层劳动者的负担,使其生活更加贫困。(备注:只适用于商鞅变法)
③ 促进民族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 摧毁了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备注:只适用于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失败的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① 使社会矛盾或危机更加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② 经济遭到更大破坏。
③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④ 国家国力衰弱。
补充:客观上有利于先进思想科技文化的传播。(备注:只适用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模板4. 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封建经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 加速社会向前发展,促进社会政治的发展。
②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 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④ 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⑤ 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补充:① 发展后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备注:只适用于古代封建经济)
② 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和国家造成了消极影响。(备注:只适用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 模板5. 制度、政策、法令等的影响
①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 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
③ 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④ 社会各方面发展有序进行。
● 模板6. 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①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统一。
②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 促进各民族间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模板7. 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① 监察官的设置有利于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
②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③ 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三、认识类
(一)万能公式:
(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个人因素……)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制度创新的认识
① 制度创新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② 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③ 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统一。
④ 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⑤ 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 模板2. 对当今国际关系的认识
① 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② 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③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④ 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⑤ 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应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抵制少数大国妄图称霸世界的行为。
● 模板3. 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①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历程。
② 历史发展表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 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能源的枯竭和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要合理协调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 模板4. 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② 思想解放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为社会改革和革命等活动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 它使思想观念冲破了旧势力的禁锢和束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④ 只有思想解放,观念才能更新、思路才能拓宽,有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
⑤ 历史告诉我们,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必定走向衰落,我们要勇于接受认同新鲜物,敢于创新,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展。
● 模板5. 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① 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② 带来了一些危害,比如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破坏、高科技犯罪等。
③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在利用科技时应趋利避害,更好地保证科学技术真正地造福人类,尽可能地避免其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 模板6. 对外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① 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② 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开展外交。
③ 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
④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
⑤ 外交政策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
● 模板7. 中外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① 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②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③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外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① 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树立改革 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创新,锐意改革,与时俱进。
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发展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增强国力。
③ 作为青年学生,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斯大林模式道路的启示
①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 它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四、特点类
(一)万能公式:
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改革的共同特点
(1)成功改革的共同点:
① 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② 改革措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国情。
③ 制定正确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并进行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④ 改革关注民生,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⑤ 有正确的领导。
⑥ 有制度的保障。
⑦ 改革力量超过了旧势力的力量。
⑧ 改革者的高超智慧和勇于创新的勇气、持之以恒的精神。
(2)失败改革的共同点:
① 改革不能突破陈旧的制度的束缚。
② 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脱离了本国国情,没能得到人民支持。
③ 改革措施没能切实得到贯彻和实施。
④ 旧势力的力量强大。
⑤ 领导者的失误或态度不坚定。
● 模板2. 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
① 具有代表民间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
② 实行权力制衡原则。
③ 实行政党政治。
● 模板3. 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① 城市的数量增多、规模变大、人口增多。
② 城市布局更为合理。
③ 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
④ 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⑤ 按照身份划分居住位置,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只针对中国古代)
⑥ 重视城市的选址:沿海、沿江、交通便利地区。
⑦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松增强。
⑧ 坊市分开,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针对宋朝)
五、变化类
(一)万能公式
由......变为......
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经济发展状况变化
① 增长/多,上升。(指根据某一时期经济发展前后数据或相关状况比较,较晚时期数据或者是状况大于或者好于之前)
② 减少/下降。(指根据某一时期经济发展前后数据或相关状况比较,较晚时期数据或者是状况小于或者落后于之前)
● 模板2. 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① 不断提高或改善。(指后期发展数据或是现象较前者有明显的停滞或倒退)
② 落后或恶化。(指后期发展数据或是现象较前者有明显的积极发展)
● 模板3. 封建王朝的发展趋势
君权的不断加强,相权不断的削弱;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地方权力的削弱。
● 模板4. 社会发展的趋势
① 封建主义的发展历程(古代史)。
②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现代史)。
● 模板5. 科技发展的趋势
科技发明与更新的周期不断缩小,科技发展仍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
● 模板6. 民族关系的变化趋势
民族关系发展进程中,虽然各民族之间常有冲突和战争,但民族融合、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 模板7. 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与趋势
①变化: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封建社会)。政治民主化、透明化(近现代社会)。
②趋势:君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削弱;中央权力的加强与地方权利的削弱(古代中国)。君主政治的不断健全与合理化、民主化。
六、目的类
(一)万能公式
→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战争类的目的
(1)正义的战争:
① 维护国家统一(安全)。
② 推翻残暴(落后)统治,建立有利于更广泛人民的新政权。
③ 反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④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⑤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非正义的战争:
① 争夺霸权(争霸战争)推行霸权主义。
② 企图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统治新秩序。
③ 获取(扩大)侵略权益。
④ 以分裂国家为目的。
⑤ 镇压进步势力等。
● 模板2. 变法与改革、运动与革命的目的
(1)改革与变法的目的:
① 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② 为缓和矛盾,适当改变统治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③ 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④ 扩大(巩固、加强、维护)统治。
⑤ 救亡图存,摆脱危机等目的。
(2)运动与革命的目的:推翻落后统治,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 模板3. 制度、政策、措施、方针、法律制定或颁布的目的
① 巩固统治,建立(巩固、发展、完善)中央集权。
② 促进经济发展。
③ 加强交流,促进文化(教育、科技)发展。
④ 抵御外来侵略。
⑤ 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方式。
● 模板4. 资产阶级文献
(《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民法典》《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颁布的目的
①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
② 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并固定下来,奠定国家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备注:只适用于《权利法案》《民法典》)
③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宣传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原则。(备注:只适用于《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民法典》《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七 、评价类
(一)万能公式
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二)具体模板
● 模板1. 战争类评价
(1)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评价:
① 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
② 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一定积极作用。
③ 对于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④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⑤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
(2)对反侵略战争的评价
(虎门销烟、黄海海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
① 反映了被侵略国家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
② 打击了侵略者。
③ 激发被侵略国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3)对侵略战争的评价:
① 对被侵略国家或殖民地国家造成严重危害。
② 促进了殖民或侵略国家资本积累,促进其社会发展。
③ 客观上,侵略国家或是殖民国家将新的技术和进步思想传入,促使殖民地或是被侵略国家发展。
(4)对国家内战的评价:
(美国南北战争、解放战争)
① 是一个国家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
② 有促进国家或是社会向更好的一方面发展。
③ 战争留有一定的缺陷。(美国南北战争)。
④ 战争也有一定破坏性和损害,对当时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利。
● 模板2. 事件类评价
(1)对改革的评价: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改革、改革开放)
① 原有社会矛盾或是危机等的发展要求进行的。
② 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斯大林模式、苏联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副作用)。
③ 重要历史人物是推动改革的关键。
④ 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⑤ 改革没有触碰社会发展的根本痼疾,注定失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斯大林模式、苏联改革)
⑥没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指斯大林模式、苏联改革等)
(2)对外交往的评价:
(和平方式: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暴力方式:亚历山大东征等)
① 促进不同区域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② 促进本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 对被侵略国造成伤害和损害。(暴力方式交往)
大题自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8分)
答案解析
1. (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8分)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18分)
解析
(1)运用模板——影响类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主义。到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们开始宣扬反专制思想,国民开始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对民族负有的责任,有了主体意识。而法国大革命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真正将同一地域、同种语言的国民以民族的名义聚合在了一起,组成法兰西民族,推翻了君主专制与等级制度,弘扬了天赋人权与公民平等思想,以产生更大的能量。
(2)运用模板——原因类
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对比能力。中法两国在近代都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很明显地表现为反侵略、求独立,而法国的民族主义则强调反专制、求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