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剧情之外的碎碎念

本人也没有什么影视专业的基础,就是从一些简单的地方讲一讲电影在剧情之外给人的感官冲击。
电影的镜头方面是很有考究的,经常用镜面影子模糊逆光等等手法展现形象后,再通过变焦拉近镜头等方式展现真实样貌。比较明显的几个地方是:银色吊饰倒影中的大卫;机器猎人的月球飞行器;最后的蓝精灵仙女。从剧情的角度来说,这些操作可以体现未知、恐惧、变化、立场等等元素,而从观看效果上,这些镜头能够拉近观众的体验感,让观众的注意力跟随镜头主体变化,更有吸引力。
说到跟随感,镜头语言上还用的大量的慢转场、主体隐藏的方法。这么做除了拖电影时长(划掉)外,也是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方法,比如性爱机器人遇到女顾客的尸体的镜头,大卫遇到另一个大卫的椅子的时候。
在画面主体的设置上,用的大量含有隐喻的物件意象,比如一开始饭桌场景有一个大卫在环形灯下的镜头;大卫从未完成品的面具后看公司标志的镜头;大卫和蓝精灵的倒影重合的镜头。
除开画面内的物件,画面中的光影也有着不小的作用,一开始的灯光总是不正、不稳、不亮的,结合莫妮卡的表现,给人一种诡怪害怕的印象;后来的光线开始明亮起来,也印合了家庭幸福的表象;大卫被遗弃后的画面总是灰暗不明,光线显露出来的往往没有影子挡住的多;当大卫找到“蓝精灵”时,画面的颜色开始变得晦涩单调冷寂;外星人出场时,画面变得更加朴素,外界的光线几乎不存在;大卫的最后一天时,温暖的光线充满了整个房子。光线的运用,在宏观上可以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到电影要表达的情绪。
除了具体的画面细节外,我还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整篇作品讲的都是人工智能大卫的故事,但是故事的背景却在不断的变化——开头是一个学术气息浓重的讨论会,然后是一个并不太美满的家庭,接着是疯狂的反机器人狂欢现场,然后是灯红酒绿的胭脂城,再接着是废弃的城市和海底世界,最后是冰冻地球和外星人,还有大卫理想中的家。从实际的内容上来看,仅仅是一个人工智能的主线,就能将如此多的背景串联起来,使得故事主体丰富起来,让大卫更加生动,也贴合着大卫的一点点的转变;从作品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工智能的话题,把学术讨论、家庭背景、社会反应、社会背景、(设定中的)世界历史、人类未来、人工智能的终极表现等等元素都展现了一遍,不可谓是作品架构能力不强大。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作品,不仅仅是剧情和演技,还要包括制作上的优秀。比如说惊人的特效,用心的镜头,宏大的故事背景,多样的主题思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