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故事
十里长街,红砖绿瓦亭台楼阁,大梁宫阙在夕阳的映照下,雄浑而威严。宫门外的桂花树早已绽放,传来扑鼻清香。然而今天,路过的才子墨客,却无心赏花。龙虎门外,金榜高挂,原来是秋试放榜之时。
云宜,当朝太傅云赤之子,也参加了今年的秋试,可惜金榜之上,却并无他的名字。
他面色木然,看着北边的云彩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不露声色地离开了嬉嬉闹闹的人群。
此次金榜不中,怕是要让父亲丢人了。
云宜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大哥叫云文,二哥叫云武,两位哥哥人如其名,大哥文采斐然,洛阳纸贵。二哥武功高超,骁勇善战。生在这样家庭的云宜,从小就被众人交口称赞,冠以众望。
有人说,云宜之所以取名宜字是因为宜文宜武,也有说云宜从小被太傅静心调教,将来要接太傅的班成为国家栋梁。只有云宜知道,父亲对自己从来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大哥二哥已经满足了他的期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父亲取一个宜字,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健健康康的成长就好了,是文是武,是功成名就还是平平凡凡,都好……都好……
回到了云府,云宜不悲不喜,淡然的坐在庭院中看书,就如同往常一般,每有下人问道公子秋试如何,便笑而不语。
最令云府下人们惊讶的是,老爷,也就是太傅当值下朝回府,也只是寻问一句,不再多言。不对少爷苛责,也不安慰少爷。仿佛一切没有发生过一般。
久而久之,云府里多了一种声音“三少爷是故意落榜的,这事老爷也知道。”
谣言起如疾风骤雨,又如野火猛毒,这小小的苏州城里,街头巷尾,茶馆青楼,路过的行商,甚至宫廷里当差的高官公公都在讨论云宜的事情。
还原真相可能需要很久,但编造一个故事,只需要一念之间。云宜的故事,瞬间多了很多的版本:
有人说云宜公子之所以故意落榜,是因为今年出题之人是太傅云赤,故意落榜就是为了止住大家的口舌,凭借公子的实力,明年秋试简直手到擒来。
有说云宜公子是瞧不上金榜之上这些迂腐书生,说他北望叹气是感慨西夏后金对大梁虎视眈眈,大梁士子还在这里舞文弄墨,纸醉金迷。更有传言说,云宜在自己书房挂着《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更有人说,云赤虽为当朝太傅,但对皇上亲信佞臣,打压忠良的事情早有不满。这次云宜落榜,只是云赤的安排,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进朝廷这个扑朔迷离的乱局,打算让云宜公子明哲保身,待太子登基辅佐太子扫除君侧,澄清玉宇。
一人传三人,三人传成虎。故事的来源讲的是有鼻子有眼。不少看官听众心生疑惑,不禁问道:“是真的吗?”
讲故事的人,便微微一笑,凑上前去,小声说道“我家里亲戚在云府当差,亲眼所见,可还能有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少客人打着凑热闹的心态,登门拜访。
当朝某位高官从云府回来,便跟自己的儿子说,要向云宜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古大臣风范。
不久,云宜故意落榜,志存高远的故事,便传遍了大梁。
皇帝本是不信,奈何宫中流言蜚语众多,连太后也召见自己,说野有贤才而不用,非是圣君所为。皇帝招来了云赤,向他询问云宜的事情。
云赤恭敬的回到“殿下,犬子生性愚钝,落榜只是因为不好好读书的缘故,与其他事情无关。”
皇帝心想,你两个儿子要么文采斐然,要么武艺高超,你跟朕说你三子生性愚钝,谁信啊,怕不是真如他们所说,太傅觉得朕亲小人,不用贤能,心疼自己儿子,也给朕留了个心眼。藏此美玉,留待后人。
入夜,皇帝思索了片刻,叫一旁的太监去云府唤来云宜,既然都说野有贤臣,太傅还藏此美玉,朕要是不用,史书里该如何说朕。
皇帝连夜唤来了云宜。几番寒暄之后,皇帝问起了云宜抗金和西夏的对策。
云宜楞了一下,思索了半天,虽然父亲和二哥平时总是交流这些,但是自己志不在此,也不是很关心这些,只能慢慢回忆,组织语言。
皇帝皱了皱眉,心想,果然言过其实。
云宜组织了语言,把父亲和二哥的话都说了说,就是些中规中矩,模棱两可的套话。
皇帝不置悲喜“云家的麒麟儿,就想用这些东西哄骗朕吗?”
“草民惶恐,草民深夜见驾,并未想到皇上会问臣这些问题,也没有准备了解。故而就说了些父亲和二哥平时常说的话。请皇上赎罪。”
只见云宜一脸淡然,不慌不忙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又不失气节。
人有旦夕祸福,时也命也天地之数也。正当皇帝打算接下来发问时。边关八百里急报,汉独关失守了。
作为大梁北部的重要门户,汉独关的将领是自己亲自委派的,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想了想当年汉独关将领跟自己的夸夸其谈,出口成章。再看了看云宜一脸淡然的跪在地上。
相比之下,自己任用的可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这云宜才是老成谋国,务实之人。
三天之后,云宜以一届布衣,持天子剑,率十万援军,北援汉独关。势必要组织金人南下的步伐。
金人凶悍,此次北行,众多将士是抱着首家卫国,必死之心去的,但见云宜深色坦然,不悲不喜。便觉得云宜公子有妙计退敌。
有说云宜公子虽是一介书生,却有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连营的本领。
也有说云宜公子看上去斯斯文文,其实如同兰陵王,身手矫捷,年少时就徒手击败了十二个山贼。
就这样,传言在军中传开,军中的将士们将云宜奉为神明。将士们从原来的视死如归变成了士气高昂,仿佛是跟云宜公子去捞军功去了。
各个派系,都把云宜当成了中心,不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当朝太傅,也不是因为他手中的尚方宝剑。而是云宜的智珠在握,他的平和,他的深不可测。
跟随大军来到前线的云宜,内心却是慌乱的,第一次执掌兵权,他是什么都不知道,好在周围有一些老兵,什么事情,交给他们去做就好了。就连他自己也很好奇,这些人竟然这么听他的智慧。不过也好,交给他们就好了。皇帝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肯定还留有后手,自己不过是个障眼法而已。
汉独关内,荒野千里,然后便是北部重镇黄土城,黄土城是万人大城,高墙四立,重兵把守,云宜帅兵来到这里后,便命令全军驻守土城,不许出战。毕竟皇上给自己的命令是拖住金人的铁骑,只要自己守好就可以了,剩下的皇上肯定有后手,就与自己无关了。
就这样,将士们觉得云宜有退敌妙计,云宜觉得皇上有退敌妙计。君臣将领一片欣欣向荣。
后来,金国统帅,耶律信位率十万骑兵兵临城下,要强攻黄土城。造兵械,出重兵。
云宜,什么也不会,他不会指挥,也不会说什么,把指挥权交给了手下的将士们,不悲不喜,每天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询问着战况,巡逻在城墙,奋斗在一线,金戈铁马,厮杀喊叫仿佛入不了他的耳朵,鲜血淋淋,残忍的画面,也不会让云宜皱一下眉头。
慢慢地,他成为了将士们心中的神
金军的攻势被浴血厮杀的将士们一次又一次的守住。有次夜袭,有金军已经爬上了城墙,却被高喊着保护云宜将军的将士们拼杀赶了下去。
耶律信位望着土城咬牙切齿,下令大军撤军。
兴奋的大梁将士们开心的欢呼,有的将领劝说云宜追击,没准可以一举收复失地。
云宜不悲不喜,摇了摇头。继续守城,自己只要守城就好了,剩下的有皇上去做。去考虑。将士们虽然失望,但也听从着云宜的命令,坚守黄土城。
一天,两天,三天,金军杀了一个回马枪。但是望着依旧严防死守的黄土城,离去了。
四天,五天,六天,七天,金军又杀了回来,面对的依旧是一个严防死守的黄土城。耶律信位慌了,今年金朝的收成不好,国家极度缺乏粮草,只有靠劫掠大梁为生,本来他是打算攻下汉独关,然后通过在荒野袭击大梁的援军来获取粮草的。没想到,对面的将领是这么恐怖,看破了自己的计划,同时知道自己粮草不足,无法久战。死守黄土城,不给一点机会。
看了看饥肠辘辘的将士们,耶律信位咬牙切齿的叫了叫云宜的名字。率军退出了汉独关。离开了梁土。
云宜收复了汉独关,被圣旨调兵回朝,据说回到苏州城时万人空巷,说书人,唱戏的,街头巷尾是传颂着云宜破敌的场面,有说云宜公子一把火烧了三十万金军。也有说用的是水计,水淹了五十万金人,也有说云宜是直接做法,万军从中咒杀了金军统帅。百万金军是仓皇逃窜。
有些不信的路人嘲笑说书人夸大其词,这说书人也不恼怒,凑上前去“切,之前我说云公子是主动落榜的时候,也有人质疑我,嘿嘿,现在全都打脸了吧!”
至于云公子,回家之后,不悲不喜,也不应酬,也不张扬。继续在自己的小院里,读书写字。
一个月后,小院里,一名大夫把了把云宜的脉,摇了摇头,对一旁的云赤说到,云太傅,令郎和您的面瘫之症甚是古怪,他人面瘫多是口歪眼斜,像公子和您这般只是无法做出表情,传达悲喜的,老夫从未见过。恐怕是家传之病。恕老夫医书拙劣,恐怕无法医治。
云赤拜谢了大夫“还请大夫不要外传。”
大夫点了点头,“医者仁心,自然不会外传,云太傅放心!”
前脚刚送走了大夫,只见街头一阵喧闹,一行队伍从宫里过来……
云宜成为了太子少傅,大梁迎来了一位新的帝师。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