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朋友来找我讨论,请你先看看你找我讨论的是不是这个?
你好!很高兴和你一起讨论,哈哈,你和我过去几个月的样子很像,看到很多人有犀利的想法或者有动人的感受,都是眼巴巴地望着他们希望指一条路,觉得在了解世界上,每个人都能通过,物质化来给懵懂的自己指一条路,比如,想要别人的书单,想要别人的经历,想要别人的想法。 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循,但是千万别执着在,别人怎么想,别人看的什么书,而是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做一件事。 我们在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己的生活,其中不乏前人的智慧。 因此,在探寻智慧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触动自己,你说到看到的东西太晦涩了,这是对的,说明那些东西,不适合现在的你,真正的生命体悟一定不是,别人说很有道理,可是为什么我不明白,也感觉不到。 实际上我发现,看书,比如你去看自然科学,就好比你学过的数学物理,他们的观念并不是主要的,而是更多侧重在方法论上,比如公式,计算方法,谈及思维(当然,观念是基石,虽然观念少,但是美妙得不能再美妙)你也可以从这些自然科学学到很多方法的。 但是这些,我愿意称之为,西式的一部分,因为你容易被很多规律和道理淹没,感到陌生,感到他们离自己甚远,容易缺乏共鸣,而恰恰好的是,他们实际上与我们一些充满生命关怀的老祖宗的观念是互补的。 这就谈到了中方哲学,比如庄子。 好的,那我已经说明了阅读方向,记住,最好的精华是在著作,论文,然后是书籍,然后是视频。 但是,发散性就是倒过来了,正因为没有那么集中的精华,你是很容易在一些书中发现作者本身也推荐书籍的,比如 认知觉醒 还有,对于高度抽象的,比如高等数学,物理,概率论,这些工具学科有一种基本的观念是可以通过别人的概述自己得到的,其中一种就是贝叶斯主义,因为这些理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生活,不存在在实际的也基本上都是通过理论推导的,我们不会对超验的事物做自然科学的研究的。 所以,你说的晦涩,说明你偏向在把握一个学科所有的方法和观念,这和你想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却把数学从头到尾学个遍,把精神分析从头到尾学个遍,这样是不行的,所有,我们还得清楚一个学科设立的目的,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看一个学科的学科史了解到的,比如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在我看来,精神分析特别想计算机的最底层的机器语言,但是我们只是需要达到有满意的生活就行了,这就好比编程,立一个项目,找合适的计算机语言才行,结果你从最底层找一门最难理解的语言,而前辈们实际上是有现成的思想给你用,那就是通过学科史,或者一些世纪难题去了解学科的思路和观念。对于古代的西方哲学,和一些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哲学需要重点看,比如维特根斯坦,马克思,亚里士多德那些人所说的话有些不是真理,但是你要得到他们为何得到这个道理的精神。 好了,这就是在对面众多具体的规律你的做法。 然后是,避免一个种状态,叫做机巧之心,就是把追求道理的位置放在了超过他本身的位置,道理要实践,道理源自你的生命,有些人思考道理思考到紫砂,这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思考的结,没有意识到维特根斯坦说的那句话,人的认识基于人的认识,这就是一个死死的框架,因此,有困惑肯定要向外求,不能看到一些道理就在脑子里跟自己死磕,很有可能全都是错的,但是你自己是看不出来的。 我为什么要强调中式哲学? 是因为我看到西方于是又要凑成一对? 不是的,因为他们各有侧重,我们有智慧的祖先注重人的生命情感,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悟。 也就是一种和平,接纳万物的心境。 心境的修炼就是在生命中得到更多真理的感悟。 倘若你看了太多道理却脱离生活,你是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 如果你接着看,你是会发现二者在观念上,非常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维特根斯坦提出的框架理念是非常像的。 但是庄子侧重心境,强调的是道理与生命的结合,西方哲学家强调的是更加逼近真实的真理。 你说到晦涩,还有就是不符合舒适圈理论了,我只是给你提供了阅读方向,所以,运用我之前说到的规律,视频平台的精华度不强,但我猜对于你我其实还是很有很大价值的,同时你可以从up主那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书,自己去看,遇到合适自己的书就好比遇到生命中的贵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