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人往风微忆旧游(孙轶)
老友孙轶律师欢喜京戏比较早,也比我早去京昆之友社听戏,自然对京昆之友社的了解也是更多些,不久前与他提起这个公众号,他也是感慨人事变迁,冒昧请他百忙之中写点啥,我说就当回忆吧,他说用“文青”的话讲,就是“祭奠我失去的青春”,好吧,看看全文,看看“祭奠”出一点啥青春了。

秋思老友命我写一点关于黄浦京昆之友社的回忆,倒使我颇费踌躇,大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谈起之慨,毕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很多记忆早已模糊不清了,但我还是想写一点,用“文青”的话来说,算是“祭奠我逝去的青春”……

京剧评论家王家熙与老社长范肇鹏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浦京昆之友社的活动地点在南京东路浙江中路路口的黄浦区文化馆内,每周三晚上活动,是一个京剧茶座,门票是三毛五抑或五毛,奉送清茶一杯。我第一次进去的时候,还是一个高中生,心态说是“惴惴不安”可能不恰当,但“怯生生”是肯定的。不过很快也就与大家厮混熟了,因为那个时期,年轻的京昆票友还是很多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数学系的大学生,与我年纪最接近,又都是学生。其余的以年轻工人居多,彼时下岗的大潮尚未铺天盖地,又都是单身汉,所以有大把的时间沉浸在自己喜爱的戏曲艺术中。
我天生对音律不敏感,也很少听流行歌曲,多年以后,一个老朋友为我上了一个“哑票”的徽号,用以专指像我这样只听不唱的爱好者。其实在京昆之友社像我这样的忠实观众还是不少的,每周一次的例行聚会,花费不多,既可听曲品茗,又能会会老友,也是一件惬意的事。当然,登台演唱的票友也不少,主持人会让他们在小纸条上写上姓名和唱段名,以便安排顺序和报幕。顺便说一句,现在类似茶座的票房几乎没有了,其实也排除了很多“哑票”型的观众,失耶得耶,又有谁知道呢!
《锁麟囊》的“春秋亭”已成了流行歌曲,但我第一次听到,却是在京昆之友社里,一个年轻的男旦,唱的如行云流水、跳脱有致,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歌喉和旋律,让我惊讶之余心生艳羡。年轻票友中,唱杨派的也很多,以致于我一直有一种看法:文革后杨派一下子大红大紫,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票友的推动。至于为什么沉郁顿挫的杨派会大行其道,可能是人们听了整整十年、实在是听烦了样板戏中那响遏行云、豪情万丈的唱腔了吧!

年少的我,对京剧的鉴赏力当然是肤浅的,仅是图个热闹而已,对很多知名的甚至是享有盛名的老票友的演唱并未在意,现在想想,也是很后悔的事。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是我听了一次上海京剧院邱正坚的讲座。邱先生不是演员,是专门研究京剧发声的,讲的也是关于如何发声的事,听他示范,确也能让人感到专业演员和票友在用嗓和发声上的巨大差距。京昆之友社类似这样的讲座搞过多次,主讲人不乏名伶大家,可惜我听过的只有这一次。
佛家说凡事总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京昆之友社也是如此,随着传统艺术演出市场的不断萎缩、票友的逐渐老去,京昆之友社也日渐式微。去年,老社长范先生与张派名票许先生又遽归道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万事概莫能外,又岂止是一个小小的黄浦京昆之友社呢!【作者:孙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