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摘录札记02—《文章作法》00—鸟瞰
基本信息
《文章作法》夏丏尊、刘熏宇著 跟大师学语文系列 中华书局
2007年8月第1版 18.00元 123页 ISBN 978-7-101-05768-3 80千字 8.75印张
6章正文,1篇序,1篇绪言,3篇附录
【夏丏尊】
1886-1946,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曾任开明书店总编辑,创办过《中学生》杂志。
【刘熏宇】
1894-1967,中国教育家、作家。著有《数学的园地》、《数学趣味》、《因数与因式》、《马先生谈算学》以及散文集《苦笑》等书。原教授数学,后由于学校缺乏国文教师,就改行教授国文。(山言:竟然还真有同学的语文课是由数学老师教的!)
序
夏丏尊1926.8.7上海江湾立达学园
本书原为夏丏尊先生写的讲义稿。后来夏丏尊先生的邻居兼同事,数学老师刘熏宇先生因为学校需要,改行教国文,向夏丏尊先生借走了讲义稿。刘熏宇先生在教授国文的过程中,边教边改,充实修缮了原讲义。后来学校认可了这部讲义,就与夏丏尊先生商量出版事宜。经同意后就以两位先生的名义,由开明书店出版为教材。
前五章是1919年夏丏尊先生在长沙第一师范时编的,第六章小品文是1922年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时编的,二者性质不同。三篇附录,是在校报上发表过的作品,附录中的《作文的基本态度》一篇是从五十岚力氏的《作文三十讲》中抽出的一篇汉化过来的。
绪言
古人认定“文无定法”,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态度学习作文,并认为佳作只有“神而明之”,所以古代只有几部论作文法的书,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等,且其依然脱不了“神而明之”的根本思想,陈义过高,流于玄妙,如今使用其作文,就显得不合时宜。
文章只是一种工具,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意思或情感是文章的内容,文字的结构是文章的形式。内容是否充实,这关系作者的经验、智力和修养。至于形式的美丑,那便是一种技术。这两方面虽同样没有成法可依,但后者还是有些基本法则可以遵照,而作文法就是讲明这些的法则。
技术要达到巧妙的地步,不能只靠法则,还需自己努力练习。正如学游泳的人不是只读几本书就能成的,而作文也是如此,若单知道作文法而不进行大量的练习是不能作出好文章的。但法则毕竟可以指示路径,使人能够得到正规,好的文章必是暗合于法则的。因此学习作文法的同时还应该“多读,多作,多商量。”总之,一切技术都相同,若缺乏练习,是绝不能纯熟进而达到巧妙的境地。
附录三、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
学生作文时,其头脑上的简单、空虚是难以通过作文法改变的。这是因为普通学生在读解正课以及课外读书时,所感受到的程度很浅,等到他们自己写作时自然就简单空虚。因为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某若干意义的符号。而对这符号的理解和感受则完全依靠读者自己的经验能力。
万事万物的内容本是无限的,作文就是把这无限的内容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来,读者再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要想完全无误的接受信息和感受,这就要求作者和读者都能把一语的含义以及内容充分了解,这绝对是至难之事,其已入了“言语道断”的境地。
仅从文字去感受其所代表事物的全部内容,这就是“言语道断”之境。这是国文绝对的至高境界,即使是教师乃至专家自身也不能完全达到这一境界,他们与学生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之差罢了。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会比学生有更加正确丰富的了解和感觉。这种感觉即为“语感”,包括了对文字知与情的理解和感悟。
而若要同样提升学生的语感,则需教师自身努力修养,要不断提升自己在文字的知与情方面的感悟,培养强烈锐敏的语感,这样在平常的授课时的发言讲话就会在不经意将将语感传染给学生,使其获得相当的印象。这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也是国文科教师帮助学生接近“言语道断”境界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