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九州志·启示之卷·雪国》(4)

2021-07-01 08:54 作者:绚梦幻音  | 我要投稿

[猛虎出涧]

       接受了萧子颓的建议,雷千叶在晋北军中着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与各阶层的士官交好。即使不为推翻秋氏,这也是升迁的必要手段之一。如果一切不出意外,在他老死之前,大概能升到北军中郎将的地位。至于再往上,那是不可能了,掌握三万人的北军大将军,那是秋氏一族的专享,不会让与外人。

       在雷千叶专心经营自己的三千出云骑时,大将军秋狄死了。秋狄掌控晋北国北军三十年,虽然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心态为少壮军官所诟病,作为一名宿将,也还镇压得住手下军官。

       但等秋狄一死,问题就浮现出来了。执掌晋北国的秋氏家族积年文弱,倒是出了不少墨客琴师一流的人物,能够挥刀带兵打仗的,竟然寥寥无几。秋狄纵然平庸,却已经是秋氏一门当中屈指可数的将才了。

       让谁接任秋狄的位置,成了令国主秋燝头疼的问题。秋氏当中也并非全然缺乏尚武的人才,晋北立国七百年,当初靠的就是一柄弧刀,秋氏子弟也大多习练刀术。虽然大部分练完了半生不熟的刀术,就只是挂一把刀在腰间炫耀,好上街去招徕好看的姑娘。

       但还是有真心尚武的人,秋燝身边就有一个,世子秋熠。秋熠从小学习晋北刀术,到秋狄死的时候十四岁,已经俨然秋叶城中年青一代的第一高手。若是十年以后,让他掌管北军积累一些资历也是可以的,但是现在他还太过年幼,未经历练。

       想来想去,秋燝终于找出一个合适的人,就是曾经担任卫尉、已经赋闲在家的秋涟。虽然秋涟没有什么军中实绩,只有年轻时候一次率三千士兵击破两百盗贼还算一桩功绩,但总还算是担任过武职。问题是,卫尉本是掌管南军的,现在调任北军做最高领导,不但没有什么根基,下面的将领们也不服气。南军那两三千兵马,放到北军里就是一个掌旗使麾下的人数,而北军里有七八个掌旗使,谁也不服谁。

       让秋燝头疼的大将军人选刚刚确定没多久,问题就又堆到他的头上……年迈的秋涟视察北部防区,却不张武备。有部下劝告他说,羽人海盗虽然暂时退却,却在海岛之上聚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秋涟不听劝告,说羽人既然退到海上,就是不敢回来,数百盗贼他都剿灭过,何况区区几十个海盗。结果羽人趁着天黑上岸夜袭,杀得晋北军大败,秋涟的亲兵在狭窄的山路之间行军,被羽人埋伏,秋涟身中三箭,被部下拼死命才救回来。当时秋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箭创迟迟不能复原,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又告老回家养病去了。

       这下摆在秋燝面前的难题甚至比之前更加严重,一个月之前他还能找到秋涟顶缸,这下秋氏家族里是一个能够有足够才干和资历坐镇北军的人物都没有了。

       这时候一个小太监给了秋燝一条“狗咬狗”的建议。病急乱投医的秋燝听到这番话,好像抓到救命稻草一般,就此安排下去。于是北军被分成了左右两部,分设左扶风、右翊卫两个将军。先前雷千叶做的场面功夫收到了回报,出云骑是雷千叶最重要的精兵,雷千叶又在北军之中广结人脉,左扶风将军不出意料地落在雷千叶头上,秋狄的儿子秋侗,则被调到了右翊卫将军的位置上。

       自此,雷千叶已不再是一个长年戍守边境的偏将,他已经半只脚踏进晋北的权力核心之中。这就是后来雷千叶常对人所说的“知遇之恩”,如果不是晋侯秋燝的提拔,雷千叶的后半生不会成为一方霸主,而秋燝或许也将得终天年。世事有时候就是这样讽刺。

       大将军位置的空缺还带来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秋氏从心理上说,觉得不安全了。秋狄在任的时候,北境再怎么不安宁,对不出秋叶山城的秋氏贵族来说,也只具有纸面上的意义。但是突然没了这个平庸的大将军,尽管海防的形势并没有怎么恶化,晋北国的贵族们也开始惴惴不安起来。这也正常,在还有盾牌挡在前面的时候,人们总愿意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因此把一切不安全的声音全部压下去,以说服自己。当盾牌倒下,直接暴露在敌人刀剑之下的时候,那些不安全的声音会一气涌回来,充塞双耳。而秋狄,就是晋北贵族心里那面脆弱的盾牌。

       仿佛是一夜之间,他们突然发现原来因为羽人侵袭,很多村子都已经空了,许多晋北国的老百姓成了强盗,连带的,每年的军费开支如此巨大。羽人原来能在近海的陆地上来去如风,羽人的箭术精湛,个个都是神射手,羽人残忍起来比北陆的蛮子还可怕,羽人还会飞,起飞日的时候甚至敢大摇大摆飞进晋北国的内陆劫掠。倘若晋北国都不是远离北部海岸线的秋叶山城,恐怕当天就会出现逃难了。

       士族们纷纷慌了神,他们向国主秋燝建议加大军费开支扩大北军规模好一劳永逸地解决海盗的问题,建议让远在青都的羽皇为海盗袭击负责,建议向天启求援,建议求淳国出动海军援助……可是这些没有一件是秋燝能够做到的。羽皇的影响力要是对云氏有效,就根本不会出现羽族海盗。剩下的那些不靠谱的建议,在风炎北伐之后,就成了宗祠党的禁忌,私自扩军和诸侯国在私下的军事联合,统统都是白姓皇室不能容忍的事。

       好在秋氏虽然不擅长打仗,但还有一件事是他们擅长的——外交。小太监的故事,再次给了秋燝灵感——既然盘踞擎梁半岛的云氏家族在青都眼里,也是一颗钉子,为什么不让羽人来替我们拔除它呢?

       “以羽制羽”的策略,悄然在秋氏内获得一致。

       但是他们不敢公然和青都交涉——那不是小小的诸侯国拥有的权力。而白氏皇族对这件事并不上心,在他们看来,在东陆和宁州的关系日渐疏远冷淡的现在,人族的皇帝并没有必要替羽皇扫清障碍,留着作乱的云氏或许对胤朝是更好的选择。而晋北国在天启的眼中,还是偏僻的国度,没有重要到要让白氏皇族改变整个外交策略的地步。

       不得已之下,秋氏只能采取铤而走险的方式——私下联络羽皇结盟。若是在十年以后,皇帝的权力已经衰微的年代里,这样做未必有那么大的风险。下唐国的拓跋山月、淳国的梁秋颂,都和北陆的青阳部有联系。但是在哀帝的时候,皇权还稳固,这样做就是大罪了。

       秋燝的想法很简单,云氏海盗来骚扰我,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我们联手打跑他们就是。在秘密使节暗通消息之下,服从羽皇的舰队和秋侗所率领的北军以惊人的协同,分别从水上和路上给云氏海盗以重击。秋燝之所以没有选择雷千叶来配合,原因也很简单——雷千叶毕竟还是外人。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他低估了雷千叶的军事素养。在仔细分析了战例之后,王孙臣很快得出结论:羽人海盗的行动情报被泄露了,简直就是亮着牌在赌桌上和人赌博。而秋侗军中并不存在像王孙臣这样的智将,要洞察对手的意图,对他们而言还太困难。

       有问题!这是雷千叶的第一个结论。

       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这是萧子颓的第一个结论。

       不能不说雷千叶这时候心里是有过挣扎的。他相信除非羽族局势有大的变化,或者齐格林彻底压制了澜州云氏城邦,或者反过来,云氏控制了齐格林;否则羽族的对峙和僵持必然会导致他们在澜州滋生事端。这不是一两场“大胜”能够改变的。要想根本改变澜州的状况,秋氏的方法行不通。萧子颓的暗示指出了另外一条道路,但国主秋燝对雷千叶也确有恩情。

       在雷千叶还未拿定主意的时候,俞林带来的消息帮他做出了选择——他带领的斥候抓到一个羽族的奸细,从他身上搜到一封封口的密信。羽人奸细的身上毫发无损——俞林的箭准确地穿过他的衣襟将他钉在树上。

       羽人贴身收藏的密信被打开的时候,之前怀疑的真相如铁一般写在纸上:秋燝真的和齐格林的羽皇私下串通了,一国的诸侯和另一国的皇帝相约密谋除掉他们共同的敌人——云氏城邦。而送信的羽人密使,就是活生生的人证。雷千叶此时还可以选择烧掉信杀掉密使,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就此报答国主秋燝的恩义。

       雷千叶在一个人沉吟良久之后,下令把密信和羽人都送到萧子颓帐下看管,又自称旧伤发作,要在帐中独处,谁也不见。这相当于将这件事的权柄全部交由萧子颓。

       萧子颓明白雷千叶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全部托付给了自己,也用效率报答了雷千叶的期望和知遇之恩。他仅带着两个随从,用了十天时间,就将羽人密使和密信亲自送到了当时的天启公卿第一人、百里家的家主百里长青府中。私下勾结外族固然是重罪,但处置的方法仍有可能千差万别。秋氏一族掌握晋北国权柄数百年,根基深厚,,若是有一个两个侥幸不死,对雷千叶来说就是极大的威胁。所以萧子颓不仅需要让皇帝定秋氏的罪,而且必须是夷灭全族的死罪。被称为“铁威侯”的百里长青是个精明而铁硬的人物,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雷千叶帐下的数年时间提升了他的眼界,他再也不是当初带着百余个山贼脑子一热就会劫掠军队辎重的愣头青。他面临绝好的机会,却也有可能一失足就将自己和雷千叶的脑袋送上刑架。对付聪明人,要用聪明人的办法。萧子颓似乎相当清楚百里长青的秉性,当他从百里府中走出来的时候,铁腕的百里长青已经完全被说服了,他决定将秋氏连根拔起。

       这位帝都公卿第一人行动起来的时候,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挡。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百里长青就说服胤哀帝做出了决断。

       去时用了十天,返回时却只用了八天。自离开十九日后,萧子颓返回北山大营,带回了皇帝的密诏。同时收到密诏的,还有被称为“天南三国”的楚卫、下唐和离国的国主。他们被命令,派出本国的军队,随金吾卫到晋北“勤王”。

《九州志·启示之卷·雪国》(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