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研究 第三章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的发展
中国有关民族教育学学科的提出和系统研究始于20C80S,伴随着学科的独立,有关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逐步规范起来。
中国民族教育理论发展:萌芽期(1949年之前),创立期(1949—1977年),倡导期(1978—1990年),全面发展期(1991年至今)。
萌芽期
特点:中国历代王朝都注意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学校,向少数民族推行儒家文化。唐宋时期开始在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区面向少数民族推进学校教育。明清时期通过培养土司继承人与改土归流是的学校教育在民族地区得到广泛推广。但这时期民族地区的教育仍停留在口传心授上,封建地主、贵族享有教育,平民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少数民族教育受汉族教育影响是历史发展的主线。
创立期
特点:相除民族隔阂、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创立新中国民族教育体系与制度、民族教育出现曲折发展的态势等。
内容上包括民族文化教育、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少数民族受教育额平等权利等。
倡导期
邓小平民族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民族教育功能、民族教育平等、民族教育经济效益、民族教育传承优秀文化。
民族教育的概念:孟立军、胡德海、王长文。
民族教育的特征:民族性、民族性、复杂性
民族教育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调查法、实验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系统研究法等。
民族教育的研究范畴:横(基本理论研究、管理研究、心理研究、教法研究、课程教材研究、教育学研究、宗教教育研究、民族比较0研究),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全面发展期
《民族教育学通论》(哈经雄,滕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多卷本)》、《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戴庆厦)、《教育人类学通论》(滕星)、《民族教育学》(王鉴)等。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发展趋势:
学术化色彩愈加浓厚,民族教育的体系日渐健全、基础理论也得到了深化。研究内容的饭碗扩大化。加大了对于少数民族教育的关注力度,同时也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在以单个民族作为对象的研究过程中,对于跨文化研究的重视程度较低、论文平均引文量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