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Lukas的2022北京电影节

2022-08-25 09:58 作者:LukasYan  | 我要投稿

北京电影节结束了,我很想念它。

在经历过一系列错综复杂、难以理解的遭遇和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之后,我一头扎进了北京电影节展映的片单之中。为期一周多的时间里我心无旁骛,每天行动轨迹就是出发去电影院、在不同影院间转场,不是在看电影就是在看电影的路上。本文收录的文字是我每看完一部电影在转场途中或者当天晚些时候第一时间完成的影评,最初都发布在我的朋友圈中,在这里集结成文,同时对一些错字和措辞进行修修补补,用来纪念这一次狂欢节一般的体验。

鱼之子 さかなのこ (2022)

超级超级可爱的一部片子,能从小到大一直喜欢sakana真是太好了!大体分成三个段落,小萝莉时期被不同大人引导,收获关键道具河豚帽子;JK时期一身帅帅的制服,天然呆完克两群不良,不经意间还帮儿时同学下定决心学习,有梦想的人就是这样的闪耀吧,在人群中“就像女主角一般”;进入社会后各种工作好像都做不来,但也一直在做和鱼有关的事,未尝不是一种幸福。最后的结局和开头的两次落水让人想起莫言《生死疲劳》里的论断,想写人物就给她扔到水里面,视角就会不一样,在本片中则是添上了一抹童话般的奇幻色彩,我在看的时候不光笑个不停,眼泪也是没停过,能够一直喜欢一件事真的太好了!

最后华尔兹 The Last Waltz (1978)

临时决定收票的决定真的无比正确,全程嗨到飞起!音乐人和乐曲本身的魅力太令人惊艳,虽然基本都没听过,但从第一首歌开始就和旁边的小哥一起用各种方式打节奏跟着一起摇摆,后半段热起来以后我打起扇子,接着跟节奏给自己扇扇子降温。一起来的朋友出来第一句话就是这么嗨的live house应该带瓶酒过来,我也觉得应该更热烈一点,好在有当时记录的掌声来把气氛炒热。虽然是斯科塞斯的作品,但在这部纪录片里能发挥导演作者性的地方不太多,印象深刻的就是每首歌结束后掌声与欢呼骤然停止,进入安静的独白,把你拉回到纪录片的氛围中来;再就是一些采访片段的选取和后续歌曲的搭配,是才华横溢的、前途未卜的、无比精彩的。可以说是目前看过最有性价比的一场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 (2010)

超级开心的面基加上首次在大银幕感受哈利•波特后期的魅力,真是超级Happy的一天!罗恩剑劈狗男女那段确实处理得有点诡异,但就还蛮好玩的?直接劈俩人的虚影也许视觉冲击力更强。多比名台词是全场除片尾例行以外的唯一一次鼓掌,随后就是无比扎心的生离死别,这一路上多少人为了哈利坦然赴死?想想电影在这里中断其实是给大家一个情绪释放点,压抑整场之后,是时候哭一鼻子了,随后就是伏地魔搞事,配上红色的学年结束字幕,血色将至。

来点分析:整个故事走向是逃亡加解密,不太好的一点可能是时间流逝不太明显,大概是因为没有具体日期的标定,一开始的衣服和后面下雪,圣诞节算是比较明显的时间点。魔法部的描绘就像一座人挤人的工厂,雇员们从厕所里把自己冲下去是个很明显的讽刺。乌姆里奇夸张拔高的审判席和场地正中无助的麻瓜巫师,一高一低就是力量的对比,镜头一切换你就知道这不可能是一场公平的审判了。为了表现惊悚恐怖、游移不定的氛围,注意到的除了打光以外的手法有手持的镜头摇晃,有些镜头给到哈利是个在轻微抖动的大特写,说明人物是犹豫不安的,切给赫敏就是工整的中景。纳吉尼直扑镜头以第一人称视角直白地挑战观众,其实第二次在屋子里还有赫敏这边发现血迹的剪辑进去,还算是有预兆的(导演的怜悯嘛?)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 (2011)

“闪电划破天空”,那个男孩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霍格沃兹作为一座城堡,最初就是用于防御的要塞,这里庇护着最后的希望,迎来决战。一路上牺牲的人里,邓布利多和斯内普让我想到“赵氏孤儿”的故事。邓布利多选择了容易的事,把自己的死亡也变成一丝胜算,而斯内普则走上了一条不曾被人理解,独自一人背下所有心酸苦楚的孤独道路,那个才华横溢的混血王子,为了一句“Always”的承诺,献上了一生的勇敢。

除了斯内普以外,这一部人物弧光最完整的人物非纳威•隆巴顿莫属。从一出场时萌萌哒小胖子,各种法术的迫害对象,到决战的清晨向黑魔王走去时被后者忍不住揶揄一番,从来不曾被看好的underdog在最关键的时刻握住了格莱芬多之剑,正如罗翔老师所说:“勇敢是一个最高级的词汇,是人类最稀缺的美德。当命运之神把你推向关键时刻,希望你能够像你想像中那么勇敢。”实际上,一开始阿不福思叫出来领路的正是纳威,在灰暗无光,天天被体罚的时节,他从未放弃过希望,而是化身为照亮夜空的炬火,最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英雄瞬间。在最后的陈词这一段,纳威前景中的身影站在伏地魔和哈利中间,再次切换则变成了绝对的主角。夜里第一波进攻来袭时,他孤身一人挑战成百上千的食死徒,最终将敌人引入断桥陷阱,上一个敢独自一人在桥头挑衅百倍于己的敌人的,还是长坂桥上的张翼德。

作为一部3D电影,片中也安排了不少突显3D效果的镜头,比如朝向镜头喷吐的龙息、向观众袭来的食死徒、复活石富有层次感的表现,以及伏地魔烟消云散时的灰烬效果,总体来说这张十一年前的电影票让我看到了3D电影势头正盛时期的工业水平,足够的亮度和扎实的制作呈现出了绝佳的视觉效果。不同于上一部全程奔逃中构图与调度占据了紧张感的主要组成,最后一部里音乐获得了更大的叙事比重。气势宏大的战斗音乐让情绪层层递进,把对峙的紧张、希望渐强铺垫完全。在哈利•波特再次出现在霍格沃兹学生中间时主题曲第一次响起,预示着情势从此刻开始逆转;跳跃到19年后,再次出现的主题曲采用了更为悠扬的号声,比起初见魔法世界的空灵,更多一份告别之时的不舍,甚至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路标给了一个占据屏幕一半的特写,这里是故事的结尾,也是一切开始的地方。最后一战历经只能看到点点炬火的无边黑夜、对波互射的光效大战,再到希望尽失、天光清冷的清晨,见不到阳光的废墟仿佛蒙上了一层绿灰色,最终尘埃落定之后,终于有温暖的阳光洒满霍格沃兹的断壁残垣。

攻壳机动队 攻殻機動隊 (1995)

北影节抢的第一张票,昨晚没睡好的后果继续体现,不幸成为睡着的第三场。在影迷朋友指引下解锁了红剧场的隐藏座位,前排视野好很多,屏幕离得近也显得更大,能够很好地get到无比精美的赛璐璐画风,就是红剧场这个拉胯的音响效果,在《最后华尔兹》算是客串氛围组,今天的真就像蒙了层布一样的混响,后面睡着也是因为一群老男人开始集中演文戏,嘴里日语在这种音效加成下更加含混不清,于是就睡着了。好在素子徒手拆坦克之前及时醒来,没有错过名场面。看电影的意义就在于此吧,在难得一见的画面条件中重温无比熟悉的故事,献上掌声,补上电影票。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 (1972)

电影节遇上下雨天,一路骑车去红剧场,左手举雨伞,右手扶车把,疾驰在雨后无比丝滑的路面上,简直像唐吉诃德一样快乐~

今天这场《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本来是看到破浪电影出的周边把电影海报做成了测核酸的样子,觉得好玩就收了一张票,结果开场之后发现是一部超有意思的法式无厘头。人均大house、司机接送、不愁吃穿的几位中产阶级主人公贯彻的一个原则就是“你敢说,我敢听”,观影途中完全想不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反正笑声一直没断过。后半段是几个人在乡间行走和梦境中的恐惧,要结合人物设定和时代背景应该能解读出更多的隐喻和讽刺。第一个梦还有点《盗梦空间》梦中梦的意思,着实是很好玩了。电影中的人物在梦境与现实中不断切换,银幕另一边的我何尝不是呢?如果真的是一个梦的话,我希望醒来的时刻能够晚一点,再晚一点。

关于我家的一切 Interdit aux chiens et aux italiens (2022)

非常棒的定格动画,导演用直接“入镜”与家族长辈沟通的行为不只是简单的突破第四面墙,也让这几十年家族历史的私密感有所消解,首先看上去就很有爱:讲到爷爷们缺什么东西的时候直接场外援助送一个,很温馨也很有趣。但这样的互动在一些略显沉重的片段比如战争年代或是亲人离世的时候都没有,完全把叙述者的位置让给经历过一切的奶奶,非常动人。动画使用的人偶手部做得很大,方便抓握各种工具完成导演安排的动作;眼睛做出了眼球和眼皮的可动,让面部表情更加丰富;人物的衣着也很讲究,比如爷爷就在不同时期换上了不同的穿着,还安排了奶奶亲自给导演的袜子打好补丁,这算是炫技嘛~

故事情节方面可以看成意大利版的《闯关东》,但是迁往的去处换成了法兰西。世代在山里求生的一家人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战争对普通人家的影响也许是环法大赛的自行车换成了德国人的坦克,也许是一起上战场的兄弟只剩下一件遗物,以小见大,战争的代价不言自明。而作为动画电影,一切镜头都在导演完全设计掌控的前提下做出了一些略带奇幻色彩的片段,比如走上云端和教堂尖顶肩并肩的牧师,老婆生孩子时比自己扔出的镐头还要更快到达的爷爷,以及表达爱意时花式画爱心的方法。总之很值得一看,后面就等正式上映了。

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 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2014)

非常惊喜的免费观影!收到了超多超棒的无料周边,因为没有产出的谷子所以只好和朋友帮忙了。开场的时候我还纳闷不关灯吗?结果朋友说这是阳光,傻逼[捂脸] 和众多粉丝一起看的好处就是大家都很懂,该笑的时候一起笑,刀人的时候默默哭,散场的时候才发现群主贴出来的标语全是最后时刻的刀子,太狠了。

这也是本周继《死亡圣器下》之后看的第二部系列最终章了。都是以一场大战结尾,都有很多生命逝去,最后都是难以割舍的告别。比尔博在孤山门口最终没有说出口的那句话,回到夏尔的袋底洞门前终于有了答案:“He was a friend.” 我想对索林来说,比尔博离开之前的话语也是拽住他不至于落得和祖父一个下场的关键。这一趟由不速之客开启的意外之旅在结束之时,有长达百年的友谊满载而归。

天空之城 天空の城ラピュタ (1986)

托好友的福一次抢到仅有一场的《天空之城》,第一次在大屏幕上观看,精美的画风和悠扬的配乐让淋过的雨好像都不怎么在意了,片尾曲一出瞬间泪目。很喜欢一老一少两位女性角色的刻画,她们不只是被动的被保护者,而是推动剧情的主人公。整个故事带着童话故事般的奇幻色彩,也有其他类型的尝试,比如大段的飞行器展示和铁轨上的追逐,军队的介入以及更深层次的讨论,要进一步读懂还需要多看几遍再结合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散场之后飞速跑过打伞的人群奔到公交站,有一位同场的女生在练习口琴。站定之后汽车驶过的水声逐渐被口琴的音符占据主导,为四处奔波的一天画上了一个电影般结局,这大概就是狂欢节专属的神奇。

绿洲 오아시스 (2002)

北京电影节倒数第二场。昨晚上又是没睡几个小时,还好这场只是小眯了一会儿,没有错过太多情节,恢复清醒的时候正好看到女主恢复正常的一段,还以为是有什么妙手回春的法门,后面才确信这是幻想的内容。某种程度上女主像正常人一样唱歌、跳舞也是电影给出的一种怜悯吧,除此之外就都是悲惨的现实了,其实女主房间画毯上的大象和印度小孩跳起舞来那一段相当悲伤,梦最让人难受的就是意识到这只是梦的那一刻。

影片将镜头对准两个社会边缘人物,男的有三次前科、对监狱熟门熟路;女主精神虽然正常,但受困于身体难以活动,只有在需要的时候被哥哥拿去交换专供残疾人居住的公寓。影片前半段跟随男主的行动运用了大量手持、怼脸的镜头,看起来让人心神不宁,过于靠近的视角也会有种观感上的不适,也是暗示此时的男主刚刚回归社会,不知道从何做起,后续两人相处的机位就回复了常规,正常表现。男主第一次心生歹念进行强奸的一段镜头从屋内的镜子拍起,先看到男人的脸,随后再转向门口看清来者的真面目,这里模拟的应该是女主视线的运动,镜中倒影最先出现也预示着来者不怀好意。男主三次犯罪记录里有暴力和强奸未遂的前史,虽然最后的相处中他温柔地对待自己眼中的“公主”,但初次见面的犯罪事实无法洗去,最终也再次回到监狱。很多影迷朋友很喜欢最后锯树枝一段的配乐和光影,这是在一切结束之前两个失语之人无比绝望的最后尝试,情绪随着落下的树枝和放大的音乐得到释放,也最终和树上的男人一样轰然落地、再也不见。片中男性视角占据绝对主导,男主的哥哥是个除了出生早以外一无是处的男人,只是因为排行就肆无忌惮地行使着家庭话事人的权力。男主出狱先联络的是弟弟,后面被逮捕也是弟弟表达出了关心,至少是把他当做血浓于水的兄弟而不是用完即弃的“耻辱”。那么哥哥干了什么呢?做生意赔上公寓让全家居住条件降级,不想让弟弟在家里的话要自己媳妇去说,弟弟犯了错还像揍小孩一样予以惩罚,好像完全不记得铁棒打上去的这个人给自己背下了肇事致人死亡的罪责,嫌恶的话语重复太多次以后,好像失去两年半时间点弟弟才是真正犯罪的那个人。女主这边的哥哥也好不到哪儿去,全程都在避免亲自照顾,想的只是用妹妹的不幸来榨取更多利益,东亚家庭的这种toxic relationship实在令人窒息。

散场后第一时间想到的片子有《隐入尘烟》、《大佛普拉斯》、《我叫布莱克》,讲的都是失语的弱势人群的故事,有时候人只是活着就已经拼尽了全部力气。对我来说,电影不应该只是造梦的艺术,还应该让人看到更多视线所不及之处真切的苦难,不应该因为看不见就以为不存在。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这类反映现实的电影有一种撕裂常规认知的力量,固然会让人难受,也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反感、不够正能量,我很确信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太少了。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导演作品

安哲是我这次电影节最惊喜的收获之一。精心设计的长镜头取景和调度都无可挑剔,在镜头固定不动之时,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场景中人物的动向,有种欣赏静态艺术品画作的感觉,或是一种被邀请进入的窥视者视角。但实话实说,安哲的片子如果不是电影节观看,自己在家里我很难保证一口气看完,所以有机会还是去大银幕观看吧!期待下一次电影节或是资料馆的相遇。

雾中风景 Τοπίο στην ομίχλη (1988)

慕名而来看的第一部安哲。长镜头的使用非常普遍且娴熟,让我不由得思考这种手法的好处:比起更加密集的剪辑,长镜头可以让观众更加沉浸在观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像是仔细看一副画,在电影中则是会让人更加敏锐地察觉画面的变化。故事本身是一个略显神奇,但也有残酷存在的公路片,两个身无分文,不知道具体去处的小孩一路上的各种见闻,让我回想起了没有什么人的欧洲小镇,一到晚上除了酒吧就没有灯凉着了。这种环境确实可以让人沉下来,慢慢进入长镜头组成的故事。

养蜂人 Ο Μελισσοκόμος (1986)

临时起意收到的第二场安哲,但是因为昨晚上和新加的影迷朋友和后辈们相谈甚欢,又是没怎么睡着,所以即便我在最后一排尝试站着看了二十分钟,还是顶不住睡了两小会儿,情节损失了百分之十几吧。第二次看同一位导演的片子,我更多地关注了镜头切换的频率、时机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和《雾中风景》相比切换似乎要更快一些,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工整、考究,人物和背景的关系非常合适,推拉摇移之间,像是在邀请你来审视故事里的人。背景音乐的使用多是在情节变动,人物独自行走没有台词的段落,和上一部一样都是一个主旋律不断复奏。至于故事本身,粗粝的情欲戏在清晰可闻的喘息中给人的观感是毫无美感可言,更像一种绝望之人的拉扯,具体分析的话,也许等有机会不睡着地看完一遍再说吧!

流浪艺人 Ο Θίασος (1975)

吃下老同学安利看的第三部安哲,这一次为了顶住长达四小时的片长,我决定和自己玩一个游戏,那就是去注意镜头何时切换以及摄像机的位置,如何进行移动,再根据这些安排来反推导演的意图,也确实有所收获。

因为是讲一群辗转各地的话剧演员们的故事,很多镜头设置都模拟了剧院中观众的视角,反映了观众和表演者的关系,像是一种在大银幕看话剧的体验。开场排练的镜头先跟随演员们来到二楼,再转向院子中央的舞台,随后的几场演出,街头三方势力互相火拼也是舞台剧式的呈现,三拨人马在画面之外交火不断,但是轮流入镜,体现出当权派力量的此消彼长。在执行死刑时把受刑者摆在画面正中靠下三分之一处,直接表现出了无力感。演员们被押解进入城堡时摄像机在城墙上俯瞰而下,仿佛骄傲的典狱长一般的视点。纳粹倒台之后的大远景把画面交给人群和疾驰而来的骑兵,魄力十足。在广场的集会群戏则又是一场精彩的360度长镜头调度,镜头旋转一周即是无比残酷的代价。除此以外,表现人物行走匆忙或是情况急转直下的快速推进,很少出现的手持镜头,都让观察者视点更加多变,有跟随,有窥视,也有一动不动定格后的凝重审视。即使是空镜头也绝非闲笔,都会用音效来铺垫引入急转直下的剧情。

影片让人无法忽视的还有对共产主义抵抗势力的惋惜。是广场上自发聚集、默默举起的红旗,街头倔强存在的标语,一声《国际歌》口哨之后纷纷出现的战士,家徒四壁的房间里马克思的素描像,临近结束之时宛如殉道者般牺牲的兄弟……要读懂这部影片,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及下一个聚精会神的四小时。

    中国电影博物馆科教片

    影搏超级巨大的屏幕

    第一次来影博看电影,进场时像许多初次造访的观众一样忍不住“哇”出了声,如此巨大,就像是真正的奇观,让人忍不住顶礼膜拜。当画面出现时就是真正的The ultimate movie experience,全方位环绕的音响系统之前看过不少IMAX电影不足为奇,但如此巨大的画幅和如此绚丽的3D效果,让我更加能够理解许多影迷朋友对于试听体验的不断追求。从倒计时开始就让我找回了第一次看3D电影的感觉,忍不住伸手去抓,全片最好的3D镜头大概是象群踢向镜头的足球。屏幕过于巨大,视野根本无法把画面看全,所以简单的景深镜头就有很棒的效果。

    天生狂野 Born to Be Wild (2011)

    本片选取了两位动物保护者和两种动物,分别是大象和红毛猩猩,都是很聪明的生物,一个会用长长的鼻子卷着奶瓶喝奶,一个丑萌丑萌的会自己搓澡。它们在人类的照顾下保持野性,最终回归自然,其实也让我对如何活着有所感悟:生而为人,不过就是一张床,三餐饭,要去看不一样的地方,要去做不寻常的事情,很多很多。

    海底世界3D Under the Sea 3D (2009)

    这次坐到了影厅另一边,镜头对准了奇美瑰丽的海底世界,各种海洋生物在超大屏幕上漫游,非常空灵,看完更能get《鱼之子》女主角为什么那么喜欢鱼了。旁白是用冷吐槽说出来的口吻,选取的材料还有一些jump scare的味道,自然界只要直白地将其景观展现出来就能让人目眩神迷。这次的3D效果给全片加上了一层空灵滤镜,鳕鱼和海豹游向镜头的第一人称视角,真有种“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震撼,不自觉地就往后靠。

    国际空间站 Space Station 3D (2002)

    因为前两场被字幕折磨和影迷朋友一起到最后一排罚站,监考老师视角看完全场,体验确实好了很多。就在并不遥远的二十年前,旁白的阿汤哥声音还很青春洋溢,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员还能一起合作拍出这样的片子,就像片中所说身处太空之中,回看地球看不到边界与国家。这就让我想起了读科幻小说时候的感觉,那就是跳出地球的一亩三分地,在更加广阔的尺度上获得完全不同的视角,就像《星际迷航》里说的那样“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有了这种美好的祈愿与不断进取的决心,only tomorrow knows what you will discover.

    大熊雨林 Great Bear Rainforest (2019)

    影博北影节四连科教片后意犹未尽,再买一张日常放映的票接着看。这次是国语配音,没有字幕的问题就意味着可以更加专注地投入影片本身。这一部的配乐气势磅礴,叙事性很强,把一些动物间戏剧性的场景渲染得扣人心弦。看完之后第一次了解到了北美雨林中奇美的白色灵熊,会在树上蹭痒痒吃草药的灰熊,以及捕鱼达人黑熊。精心布置的镜头点位捕捉到了动物们难得一见的场面,片尾花絮也是很好玩。拉到很远的广角镜头对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壮美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座头鲸、海鸥、深潜的鸭子、此起彼伏的海獭,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太多太多。鲱鱼大群产下的鱼卵如此之多,整条海岸线都染成了白色。慢镜头下捕鱼的老鹰和黑熊毛发的颤动都清晰可见。《日常》中有一句台词说“我们所度过的每一个平凡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在巨大银幕中分毫毕现的大自然,无疑就是我这个城市人眼中货真价实的奇迹。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导演作品

    特吕弗的《四百击 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曾经是我学习电影时选来写作文的电影,最终留下了PTSD,那篇论文烂到我自己都没有再看过了。这次在后续几天收票补完安托万少年时代之后的故事,对我来说是一个直面惨痛过去的过程,但结果还是很不错的,与《四百击》中悲惨的童年生活相比,安托万的成长过程还是非常有趣的,看着他一步步长大,实在是别有一番滋味。

    安托万与柯莱特 Antoine et Colette (1962)

    五部曲里最短的一部,只有30分钟的时长,可能是在影射转瞬即逝的17岁少年时光?因为先看的《爱情狂奔》,看到这一部里学生时代的柯莱特还是很有趣。两人在数年以后关于初见时种种细节的拉扯,在黑白的影像里其实都是少年时代青涩的尝试。安托万与柯莱特初见时女生被放置在前景,座位安排都是靠着走道的最外侧,随后配合着场景内的音乐镜头越拉越近,两人的面部特写和柯莱特背后类似怯生生偷看的视角反复切换,这还看什么音乐会嘛!随后安托万算是三顾柯莱特,但是追求方式明显有问题,搬到人家对面想着低头不见抬头见,结果先搞定了柯莱特父母,所以在《爱情狂奔》里安托万赌气一样地写是柯莱特一家搬到他对面,真是口嫌体正直。搬家出去住优先要带的书挂满全身的书、唱片机和墙上的挂画,有点傻得可爱。在进一步发展不成之后柯莱特找安托万吃饭一段他在镜子里出现,背对着面对镜头也预示着这段关系的无疾而终。柯莱特离开后的一段蒙太奇里老老少少都在恋爱、接吻,但热闹是他们的,与安托万无关——好在下一部他就要胡整了,电影也会进入表现力更加丰富的彩色时代。

    偷吻 Baisers volés (1968)

    二十郎当岁,正是最适合浪的年纪。影片一开始安托万就被叫去开除出军队,长官一条条地说着他以后做不了的职业,公务员和大企业都别想了,但眼前这个微微发腮的年轻人显然不以为意,做着各种鬼脸。终于重获自由后的安托万又一次奔跑了起来,穿过广场,切入小巷,惊起一群鸽子,自由自在地跑着去约会。这个年纪的小大人除了找乐子在行其他做什么都做不好,再次遇见少年时代追求过的柯莱特还要假装自己很忙,完全搞砸了盯梢的任务。这一部里安托万因为工作关系化身名侦探,情节设定上也很有黑色电影的味道。嗓音沙哑的杜邦太太是安托万此行的目标,初次见面就是两人独处一室,非常暧昧的试穿鞋子。这一次见了面之后可不得了,打回事务所的电话汇报里爱的告白简直要顺着听筒满溢而出,顺理成章地被电话另一端吐槽后挂断。初次见面后安托万算是彻底着了道,开始自学英语,收拾打扮,结果雇佣他们的老板给出的建议是找个英国妹子谈恋爱……好吧,原来那时候就有语伴。之后两人喝茶的一段各种细节的眼神交换,互相暗中观察,安托万坐立不宁,杜邦太太占据主导,暧昧的氛围最终让安托万承受不住,夺门而出。这就是安托万太年轻的地方了,职业生涯和个人情感没有分清楚,犯了各种黑色电影里的侦探被femme fatale引诱的错误,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被狠狠地拿捏。之后的信件投递段落拍得格外紧凑带感,最终太太以自己本人作为回信,全程独白循循善诱,引用书中的故事来为少年宽心,特写镜头里娓娓道来的样子,谁看谁不迷糊?片尾神秘的男人献上谜一样的告白,安托万和下一部的妻子携起手来,走向注定分开的结局,但又怎么样呢?此时此刻,安托万和克里斯丁在一起。

    婚姻生活 Domicile conjugal (1970)

    连场看还是有些疲惫,睡着错过了男主搞外遇的一段,直接快进到吵架分居复合一条龙了。忍不住就思考人实在是难以满足啊,受过良好教育的乖乖女会嫌烦,始终安静如一的异国女郎觉得无聊,和另一个人的绑定会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嘛?可能用婚姻来进行绑定本身就是个让人细思极恐的事件,所以在需要创作的时候安托万溜之大吉。只能说女主的塑造实在讨很讨喜,很戳我。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像姐姐、像妹妹、像母亲的关系使得男主没有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归根结底还是两人之间权力的平衡没有做好。结尾出门一段完全复刻了之前隔壁的老夫妻,隔壁大爷三连定格的表情实在爆笑,像是在玩连拍挑战。男主离家出走时用旅馆的招牌充当场景内的字幕,整部片子有不少这样动画片一样的有趣安排。去寻花问柳的时候各位女郎进屋时采用了连续贴脸特写来表现突然的闯入感,不知所措的尴尬不言自明,下楼碰上岳父也是个有趣的安排。

    爱情狂奔 L'amour en fuite (1979)

    看完电影我也学着安托万的样子一路狂奔出影城去抢共享单车(但其实根本不用抢,车有很多),再拿出环法自行车赛的气势一路带风骑到地铁站换上下一种交通工具。其实奔跑和影片中的火车、我过去一个月离开疫情严重的家乡四处逃窜旅游一样,都是一种让人感受到生命价值的行为,滴落的汗水、指尖划过的风和车票上或是电影票上的下一个目的地,都有一种活在现在与未来的实感。

    这一部作为安托万成长系列的最后一部,无疑有着总结归纳、回顾过去的作用,加入的各种前几部的镜头也让我有机会弥补一下上一场小睡一会儿的遗憾。我的好友很喜欢的一句话“人终会被自己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用在安托万身上分外合适。在《四百击》的悲惨童年过后,前女友俱乐部里的女孩换了一个又一个,他却始终无法停下奔跑,就是因为自己也没有想清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少年时代青涩稚嫩的下颌线随着时间增长变得成熟有棱角,骨子里的他还是那个在黑白电影结束在影史留名的长镜头中一路奔向大海的迷茫男孩。

    这样的角色我还能想到一个就是《高达》系列里的夏亚,很多谜一样的行为和诱拐萝莉的行径最终都和幼年丧母的经历有关。在牛高达推动阿克西斯之时还念叨着“拉拉•逊是可以成为我母亲的女人”!果然男人至死都是少年。《爱情狂奔》结束时用一张黑胶唱片点题,狭小空间里两对拥吻的情侣带出片尾字幕,恣意伸展身体、面露笑容的少年安托万不断切换闪回,是时候说再见了。从黑白电影再到这一部修复过后完全看不到噪点的画质,电影以一种无比神奇的方式让千万观众一起见证了一个男孩的成长,也许之后也不会有这样的作品了,能想到的只有耐心完成的《少年时代》。胶片会记录下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也会让人的生命得到延长,沟通过去与现在。

    结语

    这次电影节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投身其中的疗愈过程,我自己的生活在不断重复的日常中变得乏善可陈,而在灯光熄灭的两个小时里,我可以去往无数个不一样的世界,我始终热爱看到见所未见的场所,听到令人振奋或是让人悲伤的故事。我的观影行程在过去一周里几乎每天都在改变,越看越想看,越看越不想让这个属于我的狂欢节迎来最后一天。我在安哲的长镜头下看到另一种安静,我在大银幕前与魔法世界重逢又告别,我在电影博物馆上天下海、见证奇观,我见证了安托万《400击》之后二十多年的成长经过,也在《鱼之子》妙不可言的两个小时中再次确信喜欢电影是一件无比正确的事,我还结交到了许许多多同样热爱电影的影迷朋友,因为这份共同的热爱,我们的节日永不落幕,爱电影的人永远年轻!

    Lukas的2022北京电影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