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超高清全集(字幕版)

2023-06-02 18:09 作者:叁靈騎士  | 我要投稿

第二节 中基内涵:人体的8个健康阶梯

本节提示:症状和体征的区别是什么?《黄帝内经》中的高阶健康状态是什么?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多少年?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由四大板块构成。应该说核心板块是第二个,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包括哪些呢?就是我们教材内容里面的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那几章。跟着就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包括哪几章呢?病因、病机。然后还有一个具体内容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就是最后一章。

回到前面,不是还有个第一板块吗,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应该说“哲学”是一个外来词,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说。那为什么现在来个哲学基础,我觉得是适应现代语境下的一个勉强用的名称。那么哲学(在)中国古代是用什么表达呢?

其实这个字挺牛的,“道”。什么是道?天地自然的大规律。所以中医学的暂学基础,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医之道,这是中医跟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地方。你看一门学科其实可以分层次的,层次就是道、学、术、技、艺。现代自然科学的任何领域跟门类都可以包含这三个(学、术、技),比如我们说中医学、西医学、某某学,它里面一定有可操作的术跟技。但中医学跟其他学科比起来多了一个内容,就是我刚才讲的“推天道以明医事”,比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气一元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表达为阴阳之道、五行之道、气之道,从道的层面来认识。

为什么说西方自然科学没有这一个?西方自然科学主观上没有求道的欲望,他们不讲这个,客观上没有求道的手段,而中国有而且玩得还不错。可能关于中医学作为我们学习者,更关心的是中医的擅长在哪里?或者中医跟西医的比较之中各自擅长在哪里?那我们不妨把人的几种状态列一遍(健康人→体质偏→亚健康→疾病→康复),我们把医学可能碰到的几种状态比较一下。

首先我们先看疾病,因为面对医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疾病。其实疾病中医西医的定义有点不同的。怎么定呢?中医比较简单,只要有不舒服就是有病。那么这个不舒服我们表达为症状或者体征,注意这两者有区别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一般指的是主观的,体征一般是客观的,什么意思呢?

比如这个病人今天来看病,他的主诉“医生,我头痛”,这个是症状。为什么呢?谁能证明你头痛?只是医生相信你的主诉,你大概率不可能来骗药吃,那我(医生)就相信你,你有头痛,而头痛的性质你说是不是主观。“怎么痛?有点胀,有点懵”(这是)主观的,因为这个体感只有你有,我医生可以根据我的学识来判断,但是我还是相信你。

什么叫体征呢?体征是客观的,比如关节肿大,谁看都是肿。所以你看,假如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关节红肿热痛,我们看看哪个是体征。“红”体征,看得见的;“肿”体征;“热”体征,摸得到;“痛”症状。比如舌象伸出来体征来的,舌红、苔黄谁看都一样,所以中医是你假如有了这些基本上就可以算疾病。西医不是,那你看西医还加上什么?西医加入什么,指标,指标改变吧,还有就是影像学改变。比如我们去做体检或者去看病,西医是多了......比较多的(是)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根据这个来给你下一个疾病诊断。那假如这部分的指标比较模糊,它的诊断也比较困难。(那)你有没有发现西医对疾病的定义要求,其实高于中医,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中医对疾病的界定其实(是)比较宽泛的。现在不是有个概念叫做亚健康吗,其实亚健康不是中医的概念,它接近西医的概念,那什么叫亚健康呢?有一堆不舒服,但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有没有发现亚健康是纳入了中医病的范畴,而从西医的角度可能因为指标、影像学没改变还不见得构成疾病。那么我们看看西医擅长什么?你看西药是怎么做出来的,它基本上是按照指标改变、影像学改变,然后从中寻找背后的原理,再根据原理来研发药物。那么逻辑上它必须原理清晰,我这个药物才容易对应。那你看假如它有擅长,肯定是这一块(在指标、影像的改变画圈),比如包括症状、体征、指标、影像学改变的这一块。假如它有不擅长,那你可以推(理)了,亚健康没指标,没指标改变,逻辑上你不容易挖出它的机理,没机理你怎么研发药物,所以不擅长。

再来,体质偏差比亚健康更浅,什么意思?比如我们广东人中医水平挺高的,为什么他一来坐下来,首先就讲“医生,我是寒底”“医生,我有湿”,你看这是什么?寒底、热底、湿,他表达的是体质的偏差,(这个)跟亚健康又有点不一样了。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是平时状态(体质偏),这个是当下状态(亚健康)。你看这个病人怎么表达,比如这个病人表达“医生,我上火了”,你看上火西医不算病,“我上火了”亚健康,但是假如病人仅仅是表达“医生,我容易上火,但是我现在没上火”,“我只要吃了上火的东西,热的东西容易上火”,这种表达是体质,你看这个(体质偏)也是没有指标改变。

那你看啊,既然中医原来的疾病是以症状、以体征为主,这两个(体质偏与亚健康)是症状、体征,所以中医这两块(体质偏与亚健康)一定擅长。亚健康人群占多少?大概人群中的70%。体质偏差的人有多少?大概至少去到85%。而偏差不大的大部分落到青少年。那换种表达这两个领域一定是中医擅长的,也可以表达为西医不擅长。

然后西医有没有体质分类?也有,但是我们从来没见过西医的体质分类之后有对应的方法,比如几十年前我们已经看过了,什么多血质、胆汁质、忧郁质等等的表达,有对应方法吗?没有。

再来,关于疾病这一块,比如我们讲就以西医的疾病为概念中医擅不擅长?我们在这里不能用“擅长”两个字,谦虚一点,中医未必不能对付。你看看中医是怎么玩的,中医是用很多状态名称,比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来表达。你想想,假如我把你人体的状态调到平衡,换成现代语言表达,我把你的生化内环境调好了,其实很多内在的指标可能会改变,影像学也会跟着改变。但是,毕竟我的治疗,不是专门针对指标跟影像学的,你就不能要求中医每个都能改变,同时西医即便是针对指标、影像学的,它也不能做到每个都能改变。

但是我们来一个粗略的评判,人家(西医)是专搞这个(指标、影像)的,你假如以这个为目的,那总体概率上应该是西医改变这种(指标、影像)的概率更高,我们是通过生化内环境的调整来改变它(指标、影像),当然我也不排除现代的中医已经关注到这一块,也有一些实验临床专门去做改变它(指标、影像)的。

但是这里又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比如高血压,我能不能用中药现代药理学已经证明有降压效果的中药累积起来来降压,那是以后要讨论。换句话来讲中药能不能西用,或者中药借照了现代药理该怎么用才是合理的,这是另外一个命题。(这)至少说明中医在疾病这一块也是有所作为的。但是我针对的目标靶点跟西医不一样,所以到目前为止假如以它(疾病)为目的,中医还不是主流医学。你必须承认这个现状,当然中医不是主流医学,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东西就是,因为中医的治疗是个体化治疗。什么叫辨证论治?(就是)同一个病,三个病人来了,但是表现的状态不同,中医是三种治法。

西医不是个体化治疗,西医是按模式治疗,按模式治疗其实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容易规模化,中医个体化治疗不容易规模化。就从容易不容易这个角度,其实成为主流医学中医也比较难,这里就不牵涉到医学治疗效果的优劣问题,(这)是容不容易规模化的问题,或者中医不容易复制,尤其是好中医更加难复制。

再回到这里,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刚才我们是从这个(疾病)角度,但假如我们针对的目标是这样(体质偏、亚健康、疾病全圈起来),你说中医落后吗?中医吃亏吗?这两个领域(体质偏、亚健康)是我的,你想过来玩也没那么好玩,你还不见得玩得动。

再有一个,这个还没讲呢——康复。假如疾病后小概率是没了,大概率也还是存在一个康复(阶段)。康复你看我们老百姓一般怎么讲的,“病后,我要恢复体质”“我要让身体强壮一点”,你看什么恢复体质、强壮一点,这么一个理念其实大部分是中医的菜,也是中医。

好了,中医的优势讲完没有?没有。我们还有一个点没讲——健康人。你看很多人说“健康有什么好讲的”“健康,保持健康就好了”。我告诉你从西医角度,真的是健康人保持健康,中医不是,中医的健康人在《黄帝内经》叫啥?平人。平人就完了吗?你别忘了中医有进阶版的,平人之上有贤人,贤人之上有圣人,圣人之上有至人,至人之上有真人。就是我们的健康水准是可以进阶的,当然你进阶到哪个程度,这种贤人我估计还是容易一点的。你按照我们日常的各种养生方式做得好一点,可能就是贤人的标准活到天年。

《黄帝内经》的天年,有的篇章是120岁,有的是100岁,什么叫天年?你们望文生义一下。“与天同寿不是,天不止120岁”,天年——天赋予你的自然寿命,就是你该活到的自然寿命。(那)再往上(圣人/至人/真人)就不是天年了。那不是天年,你说有没有成功的案例?不好意思,有?而且还是中医。讲个最典型的,我们假如读比较长的课程,比如中医一年通,每天早上都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操作读《大医精诚》,读这篇文章,(那)《大医精诚》谁的呢?唐代,孙思邈。孙思邈叫做药王,他牛在哪里?先不说他的医术有多牛,就看到他的寿命有多牛。

你看现在的寿命世界纪录,好像是120(岁)多,人类没超过130(岁)。我们百度一下孙思邈的寿命,百度有两个数字一个101(岁),一个141(岁)。你看作为我们老百姓是不是比较倾向于相信101,因为比较可以想象,141觉得不靠谱,为什么现代人都活不到?凭什么古人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你活到141(岁)?为了做《中医文化必修课》,有一讲讲孙思邈。我就专门查了资料,孙思邈的年龄之谜其实比较容易破解。大部分人寿命时间不那么详尽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像张三丰。(那)张三丰一般的说法,考证得很分明的说160多(岁),考证得不分明的说214(岁),但是你没有确证。

但孙思邈能找到确证,他怎么呢?孙思邈有点怪什么时候走的很分明,什么时候出生不分明,这里差了40年(101-141)。那么很简单的逻辑就是,你只要在古代文献之中找到他走的那年开始倒退101年再往前找资料,假如这个人是有的(那)肯定就不止101岁,结果真能找到,而且是在正史不是野史。那你在正史上找到,还不止一处,就算不能...(证明),而且他还有个某个年龄跟某个朝廷官员的对话。(那)至少你不能按照他对话的年龄在101年之前,而且跟官员对话你这倒推,就算你不能确证141(岁)也差不多。(那)你想想,唐代人的平均寿命多少?我估计也就是40左右。多少倍?三倍多。你现在你搞个120,我平均寿命都80了,你就多了50%那个难度高多少?

孙思邈,你说这是个案,咱们来一个不是个案的。道家分南宗跟北宗,南宗这一块更加传统,就是更早。北宗这一块我们其实都熟,只要看过金庸武侠的一定熟,北宗的创始人谁?王重阳,跟着下来就是全真七子。我今天不讲北宗讲南宗,为什么呢?就道家而言你说哪个宗更好?不好说。因为你里面牵扯到太多评价,但是我们凡人、俗人的评价是什么?寿命。我看你哪一宗的寿命更长,那么这样一比拼下来南宗大占上风。南宗有个很出名,不是一个人统计,有一个叫南宗五子,(就是)比较著名的传承人5个,其中年龄最低的那个96岁,最长的不可考,但是平均120(岁)多。(那)这不是个案,孙思邈是个道医,他不是纯粹的中医。你看你只要是跟道相关,而且《黄帝内经》这种(平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表达我们后面会讲怎么来的。(那这)至少我们有案例能证实,你按照中医的话或者是古代传统文化的东西,我是能超越现在普通的健康人的概念,是可以有进阶的。

那你(现在)知道了中医可以玩的领域有多大。所以现在社会上,说老实话不是社会上,包括中医界的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严重低估,或者对它的适应范围,或者是像像我刚才这样来描述的并不多。所以学一门学科,首先要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学科知识体系。(中医/数学/天文/农学/冶炼)

 

(接)下来讨论中医学的学科属性,这里是教材这样定义: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学科知识体系。我觉得这个定义反而比刚才那个到后半段要准确一点。看看什么叫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很简单,就是研究物质世界,就是研究物质,包括物质的属性,还有物质的一些变化规律,叫自然科学。什么叫社会科学呢?研究人,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科学。

首先医学是研究人的健康跟疾病,这个属于自然科学,就算把中医再外展一点研究天地变化,它还是物质性的自然科学。但是问题是医学包括西医学,从来不是纯自然科学,因为你的对象是人。尤其我们刚才讲的,(在座)还有很多玩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那方面就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所以包括西医学都不是那么纯的自然科学。那么中医的社会科学的比重就更大一点,别忘了刚才讲的道的那部分,哲学部分。哲学部分按照现在的分类,你可以说中医的人文社会科学这部分的内容比西医的比重大,但是比重再大还是自然科学为主体。

但是我觉得这个概念好像可以参照另外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前一版教材一二三四列出来的,我觉得一二三四列出来之后好像更容易谈得到位。

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二、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三、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

四、科学、仁术与技艺的融合性。

这个(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怎么看?其实中医西医这句话都合适,关键在哪里?还是比重问题。假如西医学,我怎么评价?我会评价它是基础学科为重心,西医的所有进步都差不多是从实验室摸出苗头,慢慢进化到临床,去了临床还一期、二期、三期,所以它的所有的突破都是从基础学科开始。以前诺贝尔没有医学奖,只有生理学奖,那你就知道了基础学科对西医学的重要性。

反过来中医学哪个比重大应用学科,中医学还是蛮重实践的,所以很多人会把中医表达为“经验医学”,这种表达我不认为怀有恶意,但是不精确。什么叫经验医学?经验医学就是比如民间有些老人家手中有某些偏方、验方,他确实能治好个别病但是说不出原理,这种叫经验医学。经验医学就是有经验、有验证,但是没理论。中医早就走出了这一步不是经验医学,但是你可以说带有比较浓重的经验医学的色彩在里面,这种表达我不反对。

所以变成了中医既然很重经验,它应用学科的比重就大。基础学科你看,我们整个中医的基础学科就是这本书《中医基础理论》,但是它要承载那么厚重的中医学的临床的那部分,你说能承载吗?大概能。你说为什么?我们看看西医的基础,我们不说很精细的分科再分科的,就讲粗糙的,你在大学里面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寄生虫之类的,病理学还分病理生理、病理解剖,解剖还分大体解剖、局部解剖、精细解剖,它可以分下去,但我们只有一本《中医基础理论》。所以很多人学中医会有一个感觉,中医理论比较粗糙,没有西医理论那么精细,(那)关于粗糙跟精细的问题我们下来找机会再论。

中医经常被人家抨击什么呢?中医不讲道理。它的逻辑是现代科学才是讲道理的,这句话真的挺好玩,假如你硬要掰扯,我就跟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把这两个概念分开来,什么叫道?什么叫理?按照韩非子的定义,大概是这样具体、细致而微的叫理。什么叫道?天地自然的规律,以规律的形式呈现的叫做道。现代自然科学的所有门类我不管你玩得再精细,实际上你是在“理”上面打转,你没有论“道”。那么中医是怎么玩的?中医是以道统理、以理证道。道是规律,规律就存在可推可悟之处,那么差别在哪里?纯讲理,你必须把理讲的精细,我(中医)不是,我(中医)背景有个道,这个道可以推的,我也讲理。但我那个理没必要讲的很精细,为什么呢?剩下部分我可以以道相推,所以没有必要自卑。

我们现在很多中医,其实那个心态面对西医有意无意有点自卑。自卑在哪里?认为自己说理不如西医充分,他压根没想到我们背景还有个道,但也不怪他们,他们确实不会用道来推。你会推,那你的境界就高了一层,你不会推纯粹说理,你的说理跟人家自然科学说理精细度不够,纯粹就就理讲理。所以我们中医人有部分真的学科的自卑感油然而生。我们现在的大学教材确实有这个毛病,它一大堆东西很规范你能操作,但是这个是说理范畴。说理范畴说老实话,你说不过西医,但是西医没有道我们有,你为什么把它扔掉呢?所以我们(接)下来的内容,也有部分牵涉到用道来推导,用道来推导没那么难而且非常容易。

东方传统文化,你注意不是纯粹文化,还包括东方的很多自然科学,比如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物候、历法这些都融进了中医,所以学中医假如学得肤浅一点我就闹明白一个,大概怎么治疗、怎么诊断。可能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东西要求不高,但是你要想学中医学得好,这个好两个(的内含),一个好的医生一个好的业余爱好者,有水准的业余爱好者。

科学、仁术与技艺的融合性,关于科学的命题我们后面再论。仁术那不用讲在大医精诚,你看“精诚”两个字,“精”指的是你的医术水准,“诚”儒家最强调一个什么诚心正意,正安还来一个“温暖喜悦”,“人正心安”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做医生这个我也不做太多展开。

下来就是技艺,其实(不论)中医、西医任何医学都讲技艺,谁的比重比较大?之前我还不好下结论,为什么呢?比如西医人家有手术,你看手术对医生的要求,比如医生水平高低其实很容易通过手术来判断。假如外科医生,我能做这个手术你不能做,我就水平比你高。但是以前曾经有一段很荒谬的,看医生水平看论文看做老鼠,你能做手术他不能做但他的论文比你高,发表SCI他上你不上,我估计现在可能改观。那转回头,西医的手术充满技艺性,那么中医的很多操作比如针灸,凡是物理操作充满技艺性,包括中药的开方也充满技艺性。为什么你说中药的开方有?我不说西医的开药有?西医不是这样子,西医任何常见病、多发病它都有一个临床指南,所谓临床指南就是你医生除非特殊情况,你必须按指南来走。(这)就变成了你是程序之中的一个执行员,你不可能有太多创意。中医不是,刚才我们讲过中医是个体化治疗,我面对每个病人,我都要用我的学术思维创造一个方,就是开药,或者是我面对这个病人,我的针灸的取穴的组合用的手法不一样,这里充满技艺性。

但是假如以前,我还是不能说中医的技艺性强于其他医学,但现在也许能说,为什么呢?我跟西医的外科医生交流过,我说你们现在做手术后是一种什么感觉?他说很复杂,从手术的成功率角度一定是现在高,以前做一台手术可能三个小时,现在半小时搞定,为什么?(现在)很多仪器参与了,比如止血诸如此类。以前不是,以前一出血一个止血钳,然后这个东西吸完了才看得见,现在不用,很多用电,电一擢就好了。还有相当多的程序是用机械取代的,那就变成了什么?手术成功率高了,他(医生)人没那么累,但个人成就感未必高了,因为过程相当大比例不是我在操作,(是)借助了仪器。虽然借助仪器是一个医学进步,那就变成了他的个人技艺性的那部分比重是下降的,就这一个心理上的成就感是弱了,但整体手术成功的成就感是强了。

那么换言之中医到目前为止各种技艺还是保留的,但这种技艺保留的好处是真的充满技艺性,但它的坏处是充满个体化,还是那个问题难以规模化复制,所以你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但是假如就我们学医的人本身是另外一个心态,你看我学会了的这门东西,我用它来操作治好了病所有的成就感都是我自己的,从战略到战术到实施都是我完成,不是行动指南。

超高清全集(字幕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