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文物被盗的来龙去脉
黑水城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在20世纪初各国的文物贩子争相涌入这个无人涉足的地带,打着所谓科考的名义盗掘文物,英国人斯坦因,俄国文物贩子波塔宁、奥布鲁切夫,沙俄上校、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夫等盗掘西夏文刊本和写本达8000余种,以至于现在要研究西夏历史还要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查阅资料,以下就是关于黑水城文物被盗的来龙去脉。

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在《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高伟光饰演的鹧鸪哨凭借精湛的演技赢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然而,历史上的黑水城探险却比电视剧更加惊心动魄。

黑水城遗址始建于西夏时期,当时西夏王朝在此设置“黑水镇燕军司”。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扩建此城,并设“亦集乃路总管府”。黑城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虽历经700多年,黑城仍不失当年的高大宏伟。它是“古丝绸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和元代纸币等举世无双。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居延遗址保护区。

黑水城之所以称为“黑水”,是因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这里,形成内陆湖名居延海,汉朝时,赶走匈奴后就有屯田驻兵,现今额济纳成为居延遗址和黑水城保护基地,成为旅游风景区。

相传黑水城中有一口井,当元军攻破黑水城的时候,守城的将军下令将所有的珍宝全部都藏到这个井中去,之后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前来探宝。

当然这是传说,真实情况更令人气愤,而且又和骗取莫高窟珍宝的斯坦因有关。20世纪初,俄国军人科兹洛夫和英国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这些宝贵的文物文献在圣彼得堡展出,引起极大的轰动。黑水城也因此名闻世界。西夏学从此诞生。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

1909年,沙俄上校、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夫以所谓科考的名义,带着全副武装的俄国军队,打着考察野生动物的旗号前往黑城,科兹洛夫和下人在城内的官衙、民居、寺庙、佛塔遗址到处乱挖乱掘,在城西南的一座佛塔中就挖出了3本西夏文书本和30本西夏文小册子,佛塑、麻布和绢质佛画、钱币、金属碗、妇女饰物、日用器具、佛事用品以及波斯文残卷、伊斯兰教写经和西夏文抄本残卷等物品,一下子装满了10个大箱子。这批文物在王爷的帮助下,立即通过蒙古邮驿分批经由库伦运往俄京圣彼得堡,科兹洛夫也离开了黑水城到青海展开文物盗窃。

科兹洛夫先后对黑城进行了三次盗掘,从黑城盗掘的文献有举世闻名的西夏文刊本和写本达8000余种,还有大量的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书籍和经卷,以及陶器、铁器、织品、雕塑品和绘画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文献数量很大,版本大都完整,是研究西夏王朝甚至于和西夏王朝同时的宋、辽、金王朝,还有元朝历史的“无价之宝”。

这批文献数量之多,为整个世界所罕见。仅仅是为这些文物整理一个大概的粗略目录,俄国学者不惜代价,举国之力花费了半个世纪也没完成,可见这批文献数量之浩繁。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6年,俄国才逐步完成文献初步整理工作,前后花费时间约一个世纪,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不曾停歇,俄国收藏的文献整理工作目前尚未结束,仍在继续整理中。截止到今天俄国方面出版的文献13册,仅是价值相对较小的一部分,大量珍贵的黑水城文献俄国至今尚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