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刻的善良,往往与苦难有关
某天跟朋友逛街,偶然目睹了这样一件小事:
一位腿脚有些不太灵便的大叔在路边发传单。
这时一名女士经过。
或许是因为想着别的事情、或许是出于对传单的惯性排斥,总之跟大多数人一样,她丝毫没有理会大叔递来的传单就径直走过去了。
就在女士即将走远的时候,大叔突然关切地叫住了她:“包······包······关好······”
女士低头一瞧,这才发现自己背包的拉链竟然敞开着,里面的钱包早已赫然可见。
正要道谢,却见那位大叔早已一瘸一拐地走开,继续发他的传单去了。
这原本只是一件极其朴素的小事,但却让我无意间深受触动。
原来最深刻的善良,往往都有着相同的来处,有着极其相似的“基因”。
01
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善良的人。
而如果条件允许,大多数人也都乐于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为什么要说“条件允许”呢?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难道“善良”不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吗?
其实不然。
因为古人还说了:“苟不教,性乃迁”。
就算人最初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如果没有受到合理教习和引导,他原本善良的本性也会发生改变。
据个人观察,善良的人之所以善良,往往有着两大缘由。
一是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人格,二是对苦难有着深刻的理解。
二者没有高下之分,但在靠谱程度上却颇有些差别。
02
首先,对于“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人格”,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着非常直观的体验。
从小我们就被老师、家长教导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而我们也都乐于为之。
因为善良是一种美好高尚的道德品质,而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则会受到所有人的夸奖和赞扬。
于是我们很早就在心里种下了“善良”这棵道德的幼苗。
如果一切顺利,这棵幼苗得以茁壮成长,那么就算我们以后成不了善良的楷模,大致也不会沦为卑下。
但问题恰恰就在于,一切并不一定顺利。

屠龙的少年为什么终究变成了恶龙?最初的善良为什么变成了可怕的邪恶?
原因就在于,当我们将“善良”仅仅当作一种道德、一种美好的人格来信奉和追求的时候,它其实并不见得有多么牢靠。
毕竟无论是道德还是人格,都还只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意识层面的约束。
它既缺乏有效的监督,也不具有绝对的强制性。因而也很容易被人们遗忘、质疑或者干脆舍弃。
而善良一旦跟苦难产生联系,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为最为深刻的善良,往往来自于对于苦难最为深刻的理解。
03
尽管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苦难,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很好地理解苦难。
甚至不同的人还会从相同的苦难中汲取到完全相反的东西。
譬如有的人对于苦难的态度是:我经历过,我懂,所以一旦有机会,我会让别人也尝尝那种滋味。
而另一些人对于苦难的态度却是:我经历过,我懂,所以我不希望有人再去经历一遍。
对此,最常见的案例便是:同样是经历过穷困、被人歧视欺凌过的两个人,一个发达之后摇身一变就成了当初欺凌自己的人,继而变本加厉地欺凌那些跟他当初处境一样的人;一个在发达之后却能够不忘本心,对那些跟他当初一样的人抱以更多善意的帮助和同情。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别,原因就在于这两类人对于苦难有着不同层次的理解。

对于第一类人来说,他们大多只是将苦难看成了一种只属于自己个人的噩运和不幸。
于是潜意识里难免觉得命运不公,或是愤愤不平,心想为什么是我?凭什么我就一定要承受这样的遭遇?
这样时间一长,他们的内心当然就积攒了太多的愤懑和不甘。
而一旦情势允许,他们便会逮着机会将这种愤懑和不甘肆无忌惮地发泄出来,丝毫无暇理会那些被他们伤害的人是否无辜、是否跟当初的他们一样值得同情。
第二类人则不同。对于苦难,他们往往有着更为宏观的感悟和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他们看来,所谓苦难,与其说是他们个人的遭遇和不幸,倒不如说是一种全人类共通的磨难。
正如佛家所言,生而为人,必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对此,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侥幸逃脱。
每个人都在相同或者不同的苦难中痛苦、挣扎、搏斗、历练。
虽然每个人所受的痛楚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苦难的本质却是一致的。
那种非人力可以干预的脆弱与无力、那种束手无策的心痛与迷茫,那种在人世浮沉中挥之不去的一抹悲凉······所有人都一样。

正是因为意识到苦难是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而不单单只是自己一个人所必须承受的噩运,所以“第二类人”才会以更加宽厚、更加悲天悯人的态度去看待发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一切。
他们深知,很多时候一个人身处苦难,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因为这个人犯下了某种罪孽,而只是他们刚好处于不可避免的苦难之中而已。
就像事物都因对立统一而存在,就像树叶都有向阳和背阴的两面,有幸福,就必然会有苦难。有人身处阳光,必然也会有人经历黑暗。即使这其中之人并无功过,即使很多时候一切只是出于偶然。
这种苦难的无常,让他们对于人类殊途同归的艰辛看得更加通透明了,于是内心也更加悲悯、更加柔软,也更愿意对别人付出真诚的善意。
他们的善良,是一种对于苦难的深刻领悟,是经由苦难淬炼出来的品质和教养,是经由日积月累成长起来的一种美好而坚固的心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一个人有多懂苦难,往往就意味着他能有多善良。
04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最善良、最愿意给予别人帮助的人,恰恰正是经受了最深刻苦难的人。
譬如《请回答1988》中的德善爸爸。即使家里穷得叮当响,以至于每每要靠着向邻居借钱周转才能勉强度日,但他却始终戒不掉帮助别人的“瘾”。
他一次又一次地挨老婆的骂、一次又一次地认真反省,却依旧一次又一次大包大揽地买下老奶奶所有的蔬菜,买下各种稀奇古怪又没什么用处的小玩意,只为了让可怜的老人早点回家、让贫穷的后生少受点苦。
他对老婆说:“穷人之间就该多多帮扶嘛。”
正是因为饱尝了苦难和心酸,才如此欲罢不能地习惯了善良。
就像新闻里骑三轮车卖废品资助大学生的老爷爷、就像省吃俭用也要给灾区捐款的老奶奶、就像疫情中为拾荒老人亲手带上口罩的小男孩······
他们都是因懂得苦难而更加懂得善良的美好之人。
虽然这种“穷”己为人、自我牺牲式的做法并不值得过分宣扬和提倡,但世间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善良美好的人,方才让人们在苦难面前拥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要知道,这世间雪中送炭已是不可多得的弥足珍贵,更何况这种“雪中分碳”之举乎?
无论如何,致敬所有善良之人。
END
【会心一聊】:你还记得自己经历过哪些温暖的、充满善意的瞬间吗?一起来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