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和歌、俳句 形式越来越短小
音乐笔记138、日本的和歌、俳句 形式越来越短小

物哀(日本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百度百科):…
理念评价
…理、念、理念:见《欧几里得146》…
(…《欧几里得》:小说名…
…《欧几里得146》:《欧几里得》这部小说的第146话…)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
…精、神、精神:见《牛顿154》…
…世、界、世界:见《欧几里得110》…
…化: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美~。恶~。电气~。机械~。水利~…见《欧几里得2》…
“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以纯白为底色,恐怕日本国旗是绝无仅有的。”
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
日本的戏剧歌舞伎(jì )在“表现悲哀场面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 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 来表现其悲哀之深沉 与巨大 迥(jiǒng )然相异,
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
让观众 从更深层面 去感受这个场面 所表现的 悲哀的心绪”。
…伎(百度汉语):古代称以歌舞娱乐宾客为业的女子。【组词】:艺伎、歌伎 △妓
技艺、才能。通「技」。【组词】:伎俩…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歌 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连摇篮曲也很悲怜,闻之伤怀。
这种‘物哀’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世、界、世界:见《欧几里得110》…
…艺、术、艺术:见《牛顿103》…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意、识、意识:见《欧几里得142》…
…关、系、关系:见《欧几里得75》…
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ǎi)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
…自、然、自然:见《欧几里得128》…
世界上最能领会日本艺术美的民族,大概非汉民族莫属。
茅盾说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出了许多优秀作家,此与这些作家曾经留学日本有很大关系。
…关、系、关系:见《欧几里得75》…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许多中国作家 热爱日本文化是发自内心的。
…文、化、文化:见《牛顿159》…
叶渭渠说:“日本绘画很少追求繁复的结构 和浓艳的色彩,
多是结构简雅,
追求中间色,
注重线条的单纯性 和色彩的淡泊性,
以幽婉清丽的情趣为主,
富于恬淡的韵味。
日本音乐的旋律单调,却蕴含着无穷的妙味,让人心中回荡着余韵。
日本舞蹈的动作柔和缓慢,却在其中显露出一种内在的张力。……
日本的和歌、俳句形式越来越短小,
却可以准确捕捉到眼前的景色 以及瞬间的现象,
由此联想到绚丽的变化 和无限的境界,更具无穷的趣味 和深邃的意境。”
…结、构、结构:见《欧几里得41》…
…色、彩、色彩:见《贝多芬255》…
…性:1.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弹~。药~。碱~。油~。2.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纪律~。创造~。适应~。优越~。普遍~。先天~。流行~…见《欧几里得10》…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旋、律、旋律:见《贝多芬71》…
…单、调、单调:见《牛顿293》…
…形、式、形式:见《欧几里得13》…
…现、象、现象:见《欧几里得128》…
…变、化、变化:见《伽利略10》…
…无、限、无限:见《牛顿202》…
郁达夫曾就日本文艺美的特征 说过这样的话:日本文艺“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义”。
…特、征、特征:见《欧几里得32》…
它“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终,飘飘忽忽,袅(niǎo)袅婷婷。
短短一句,你若细嚼反刍(chú)起来,会经年累月地使你如吃橄榄,越吃越有味”。
戴季陶说:“日本的‘山水都是幽雅精致,好像刻意雕琢成功一样。
这样明媚的风光,对于他们的国民 当然成为一种美育’。”
戴并且指出:“日本人审美的程度 在诸国民中 算是高尚而普遍。”
周作人说:“日本国民天生有一种艺术的感受性。
对于天物之美,别能领会,引起优美的感情。
如用形色表现,便成种种美术 及工业的作品,多极幽雅纤(xiān)丽;
如用言语表现,便成种种诗歌。
就在平常装饰、一花一木,或食用食物、一名一字,也有一种风趣,这是极普通易见的事。”
…感、情、感情:见《牛顿106》…
永井荷风:“……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
凭倚竹窗 茫然看着流水的 艺伎的姿态 使我喜。
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着的 河边的夜景 使我醉。
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
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jiē)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
鲁迅虽然对于日本文学的涉猎 不及周作人广泛,但对于日本语言 与文字之美,其感情不亚于其弟。
…语、言、语言:见《欧几里得160》…
他在译《桃色的云》的序言中说:“日本语原是很能优婉的,
而著者又善于捉住他的美点 和特长,
这就使我很失了传达的能力。”
“因为物体只有在“不能保持原貌”的情况下 才会带来“变化”和“感应”,
所以人们关于变化的认知 自然都是一种消亡性的认知,
人们对于变化的体认 也都是一种偏向消极的体认。
请看下集《音乐笔记139、物体只有在“不能保持原貌”的情况下才会变化》”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