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学习”总结

2023-04-15 00:12 作者:何弃疗12580  | 我要投稿

正如上一篇专栏所说,近期开始学习“如何学习”,通过《认知觉醒》找到了《好好学习》这本书,读完也是干货满满。结合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我梳理了应该如何学习,当然如下的梳理并不是“如何学习”的全部内容,只是我在学习“如何学习”的阶段性总结。

学习的步骤

学习简单来说,就五个步骤——“早冥读写跑”。

  1. 早起。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工作或者上学的时候,可以早起,当面临长假的时候,每天早起计划的总是很美好,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总会浪费一个又一个的早晨。不必懊悔,也不必焦虑,睡懒觉是人性本能,因此想要早起,就得先用理智脑说服本能脑,那就得先了解睡眠的规律。很多时候可能会有这种感觉,无论睡多睡少都会困,只有偶尔几天会比较清醒,那是因为这几天刚好顺应了睡眠的规律。成年人睡觉一般遵循如下规律:1.5小时的深度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的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的浅度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的浅度非快速眼动睡眠,之后就是浅度快速眼动和浅度非快速眼动的循环交替,因此如果在切换睡眠模式的间隙醒来,此时人是比较清醒的,如果通过闹钟等方式,在某个睡眠模式的过程中醒来,人就会犯困。了解了这个规律,可以认识到睡眠不是越多越好,只要一定量的休息即可;特殊场景下最少只需要3个小时的睡眠,如果某天需要加班或者学习导致熬夜,那么第二天可以不用有心理上的抵触,不需要总是想着昨晚睡眠不够,3个小时的深度睡眠足够支撑我们第二天的行为活动,但是这种状况不能经常发生,毕竟充分的休息才会有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挑战;在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会神清气爽,常常会有说成年人一天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一般就是指晚上7.5个小时,中午半个小时的意思,午休也很重要。有了以上的认知,我对早起就不再有抵触心理,反而会因为早起而在每个假期拥有了一个又一个充实的早晨。

  2. 冥想。在实践之前总觉得这是一种出家人的修行,然而在尝试之后才了解到这种活动的益处。冥想也就是说静坐,此时脑中不需要想任何事情,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如果有任何一个意识悄悄溜走了,就轻轻的把它拉回来。这种训练有助于养成专注的习惯,之前的文章“如何最大发挥自己的智力”中也提到过人脑的构造,如果能习惯性的将人脑的7个意识专注于同一个问题上,那么这个效率无疑是最高的。

  3. 读书。之前的几篇文章频繁提到读书,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此处的读不仅仅是读书,指的是有输入,只有有输入才能有第4点的“写”,也就是有输出。这里的输入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听演讲,也可以是与他人交流。当然如果没有时间交际,比如工作加班加点,那就可以通过读书增加输入。如果不清楚如何分辨什么人可以交流,什么人会误导你,也可以去读书,因为那些经典的书籍往往都是经过时间磨练的,里面的内容往往不会对自己造成负面的引导。

  4. 写作。与“读”呼应,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写的好处在“写专栏的初衷”里已经描述了,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此处的写不仅仅是写作,只要是输出,都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例如说给别人听、教会别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等等都是输出。如果不善于表达,或者羞于表达,也不用逼迫自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去加固认知。

  5. 运动。在“如何最大发挥自己的智力”中已经描述了,这里也不再赘述。

学习的原则

在执行上一段的五个步骤时,可以遵循如下的几个原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第一件事原则

    第一件事做什么很重要,有很多人在学习前都会先刷手机,刷着刷着就发现要吃饭了,或者已经很晚了要睡觉了,这时才懊悔不已,因为没有意识到第一件事原则的重要性。这个原则基于的是大脑的反馈原理,也叫思考的惯性,也叫大脑的增强回路,不同的书中对于这个现象的定义各不相同,说的是大脑是一个循环反馈的工作模式,很像是经济学中的复利曲线,第一个输入产生了一个输出,而这个输出会继而影响第二个输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反馈,当这个循环越来越多,这个惯性就会越来越大。那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刷手机会很难停止,因为第一件事是刷手机,大脑输出了一个快乐的情绪,进而影响了第二个输入就是想要继续刷下一条。那么如果第一件事情是读书,那么大脑输出了一个收获的充实感,进而影响了第二个输入想要继续沿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走,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读书的循环。

  2. 小目标原则/正反馈原则

    树立目标不能过于遥远,小目标更容易催人前进。目标太遥远就不够清晰,例如我要成为钢琴家,这个目标不是很清晰,假如是我要练熟某一首曲子,这个目标就很清晰,也比较容易实现。小目标的达成可以获得正向的反馈,也是利用第1点中所描述的大脑的反馈原理,当形成一个正向反馈的循环后,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曾经的大目标也会越来越清晰。

  3. 拉伸原则

    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过认知的三个区域: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那么如果我们按照拉伸原则,不断的通过学习拉伸区的知识,将拉伸区变为舒适区,从而继续不断扩展拉伸区,那么这样的学习之路才会走的不那么累,并且收获满满。同时也满足第1点中所描述的大脑的反馈原理,当我们收获拉伸区的知识,就会有一个正向的反馈,如果循环起来,相信会充满了乐趣。

  4. 慢就是快原则

    学习不能图快,如果只是单纯的快速的读很多书,那么其收获远不如慢读一本书。慢下来,遇到自己拉伸区的知识,或者触发自己的点,可以停下,思考其中的逻辑,举例验证这个逻辑,和其他的知识进行关联补充等等。例如读《人性的弱点》,每有一个新的点,我都会停下来,想像那些鸡汤爽文博主是怎么运用这个点的,那些主播是怎么运用这个点的,那些产品设计是怎么运用这个点的,有了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那么这个点我就印象深刻,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用这个点来解释其中的奥秘,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

  5. 专注原则

    想要图快,从而同时做很多事,既违背了快就是慢原则,也违背了专注原则,那往往是做不好的。沉下心来,一次只做一件事,做的时候极度专注,在“如何最大发挥自己的智力”中也描述了其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6. 关联原则

    神探夏洛克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里面的思维殿堂使人印象深刻,用到的就是关联原则。当遇到一个新知识,一个是关联现实中的例子,这种关联有助于我们能够加深知识的印象;一个是关联已有的知识,这种有助于我们将很多知识串起来,形成专属自己的知识框架,对于以后的行为活动,就不会像大海捞针、无头苍蝇一样,顺着知识框架即可快速找到应对策略。

学习原则的实践

运用以上的原则举个例子,也是变相的理论运用于实际。以练琴为例,当开始了今天的练习时,第一件事就是练琴,不假以欣赏他人演奏为名,行刷手机之实,从而遵循第一件事原则。第一步练比较熟的曲子,因为比较熟练,因此在演奏后会给自己一个正向的反馈,让自己充满信心迎接之后的挑战,从而遵循正反馈原则。第二步练习不熟练的曲子,这个曲子处于自己的拉伸区,从而遵循拉伸原则小目标原则。第三步进行短暂的休息,满足番茄工作法,从而遵循专注原则。第四步基于第二步中遇到的卡顿的小节进行强化练习,如果定的目标是整首曲子弹10遍,往往收获很小,如果定的目标是某个卡顿的小节能够连续5次不出错的弹完,那么收获往往比整首曲子弹10遍要大。因为在弹整首曲子时,由于人趋易避难的人性,往往在遇到不熟练的小节时,就蒙混过关,混乱的带过了,反而那些很熟练的简单的小节被反复的练习,这无疑是低效的,因此80%的精力放在20%的小节上反而会有更好的成效,这里遵循的是慢就是快原则。最后一步思考今天练习的曲子,同样的和弦走向在其他的曲子里是否有呈现,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乐理知识,在往后的即兴演奏中往往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这里遵循的是关联原则


如果您看到这里,非常感谢您的耐心和包容~


“如何学习”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